人民網首頁
  開展理論研究、形成理論成果,是黨內開展主題教育實踐活動的成功做法,有利於為鞏固和發展活動成果提供理論遵循。為不斷深化對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和實踐的規律性認識,圍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面臨問題、目標路徑等方面,制作本期策劃,供網友學習參考。
 

為民務實清廉——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

為民群眾路線的出發點落腳點

清廉群眾路線的基本要求

李君如:為民務實清廉 堅持群眾路線的時代要求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從其科學內涵來說,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路線,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群眾。

•曲青山:為民務實清廉 群眾路線的時代內涵
•在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中煥發生機
•把為民務實清廉作為價值追求

務實群眾路線的本質特征

 

景鳳啟:為民務實清廉 共產黨人崇高的價值追求
  為民,深刻揭示了執政黨興衰存亡的內在因素,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之魂。為民的精神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石仲泉:“為民務實清廉”的主要內容
•季明:把握“為民、務實、清廉”的精髓要義
•為民務實清廉: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時代箴言
 

整治“四風”——要著力解決的突出問題

大掃除
大掃除

  解決“四風”問題須內外兼修
  解決“四風”問題,需要深刻認識“四風”問題產生的主客觀根源,從主觀根源入手加強修養,從客觀根源入手加強制度建設,堅持內外兼修、綜合治理。
  從“總開關”上解決“四風”問題
  既要注重建立長效機制,從制度上解決“四風”問題,也要從思想教育入手,深刻剖析產生“四風”的思想根源,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
  貫徹落實群眾路線必須破除“四風”
  “四風”違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是當前群眾深惡痛絕、反映最強烈的問題,也是損害黨群干群關系的重要根源。
•石仲泉:反“四風”關鍵靠制度 不要停留在喊口號  •著力解決“四風”問題
•“四風”的哲學剖析               •“四風”的危害及破除之道

 

批評與自我批評——解決黨內矛盾的有力武器

  李君如: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一有力武器
  教育實踐活動活動能否取得令全黨全國人民滿意的成效,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能否在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中認認真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
  鄭科揚: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
  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不能就事論事,而要立足於幫助同志提高思想政治覺悟,該洗臉的洗臉,該洗澡的洗澡,既要治標療疾,又要祛病除根。
  姚桓:批評自我批評的老傳統丟不得、用得上、大有益
  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自我批評,解決理想信念宗旨等問題,是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頭戲”,關系到下一階段的整改能否順利進行。
•批評與自我批評:具體才深刻        •如何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
•努力把握好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原則與方法   •用好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利器

“找不到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找不到問題”本身就是問題
 

密切聯系群眾——緊抓教育實踐活動的根本

領導干部深入群眾 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
領導干部深入群眾 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

  緊緊抓住密切聯系群眾這個根本
  要使活動扎實開展、取得實效,必須緊緊抓住密切聯系群眾這個根本,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宗旨意識。
  曲青山:人民就是“上帝”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我們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人民群眾。在長期執政和改革開放的條件下,脫離人民群眾的危險現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
  真正過好密切聯系群眾這一關
  是否堅持群眾路線,能不能密切聯系群眾,對於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是一個重大考驗。我們黨和我們的黨員、干部,必須真正過好這一關。
•密切聯系群眾的優勢任何時候都不能削弱和丟掉  •用“血肉聯系”描述黨群關系的由來
•從沂蒙根據地看黨群魚水情是怎樣形成的     •密切聯系群眾需修煉四種心境

 

中國夢——實踐群眾路線的目標路徑

  辛鳴: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沒有華麗的辭藻,一個質朴的話語卻能引發社會廣泛共鳴、贏得人民熱情呼應,原因何在?就在於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
  保持黨群血肉聯系是實現中國夢的堅強保証
  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同時,人民群眾是實現中國夢的主體力量,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中國夢就會成為鏡花水月。
  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証
  從實踐主體看,群眾路線所強調的依靠人民是中國道路的力量所在。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
•實現中國夢必須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實現中國夢的制勝法寶
•群眾路線是實現中國夢的成功之路     •中國夢視域下實踐群眾路線的路徑選擇

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凝聚中國力量 實現中國夢
 

楓橋經驗——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實踐典范

“楓橋經驗”在浙江
“楓橋經驗”在浙江

  楓橋經驗
  楓橋經驗,起源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改造“四類分子”(地、富、反、壞分子)的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雖然中央決定了“一個不殺,大部不捉”的方針,但許多地方在具體推行過程中,依然是定指標、“關一批”、“判一批”、“殺一批”的做法。
  “楓橋經驗”的當代價值及對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啟示
  總結弘揚楓橋經驗,最重要的是領會其中孕含的精神實質和實踐價值,在新的形勢下堅持好黨的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
  楓橋經驗的誕生、發展與創新(上)(下)
  在中國的版圖上,楓橋只是一個普通的江南小鎮。但是,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楓橋,一直沒有離開過人們的視線。
•“五主動”——群眾工作的有效抓手  •再提“楓橋經驗”的深刻用意
•從“楓橋經驗”到平安建設      •“楓橋經驗”仍有生命力

 

構建長效機制——檢驗活動是否取得實效的重要標准

  中央黨校教授高新民:
  要在全黨全國形成良好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需要進一步拓寬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的思路,把作風建設和廉政建設融入國家與社會的治理結構中。
  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榮臣:
  構建走群眾路線長效機制,我認為必須做到:第一,從黨性出發,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第二,完善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制度,必須順應群眾期待、回應社會關切。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張瑜:
  中央領導率先垂范,對於當前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領導干部要真正地“和群眾打成一片”。
•著力構建作風建設長效機制      •如何建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長效機制
•以制度新路呵護黨的生命線      •構建堅持群眾路線長效機制


為人民群眾撐起“群眾路線”
為人民群眾撐起“群眾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