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堅持群眾路線 強化理論武裝

2014年05月09日19:58  來源:青海日報

著眼薄弱環節破解黨建難題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以創新的精神和實干的態度不斷破解黨建難題,是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的重點和關鍵,也是基層黨建工作保持活力和永久發展的內在動力。

一要推行黨建工作項目化,著力破解創新不足的難題。創新是組織工作的生命線,海北各級黨組織適應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變化,在創新黨組織設置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嘗試,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但也應看到,海北各級組織部門對基層黨組織黨建創新方面指導不夠,要求不多,沒有在全省范圍內形成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具有推廣價值的黨建工作案例,與兄弟地區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基層組織創新動力不足”成為了海北黨建工作的新難題。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借鑒抓項目建設的做法,引入項目化管理工作理念,研究確定一批基層黨建創新項目,創造一批叫得響、推得開的基層黨建創新品牌,提升基層黨建工作含金量,使黨建工作項目化。具體工作就是從立項到審批,從過程監管再到項目辦理,都有具體責任人實施,有資金和制度作保障,實施項目化管理。對成效明顯、經驗突出、黨員群眾參與度高的優秀和特色項目進行表彰獎勵,使基層黨建“項目化管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要重視“合作社裡建組織”,破解黨組織服務農牧業增產增收難題。一是破解合作社黨組織建設難的問題。按照“農牧民合作社發展到哪裡,黨的組織就建到哪裡”的原則和“黨組織管協會、協會促產業、產業聯農戶”的黨組織設置方式,因社制宜,在合作社裡同步建立黨組織。二是破解合作社黨組織職能定位模糊的問題。確定合作社黨組織要以服務產業發展為重點,強化引導、協調優勢。三是破解合作社黨組織運行不暢的問題。明確村黨支部與合作社黨組織二者之間“平行、互補、相融”的關系,實行產業黨組織與村黨支部多樣化的管理方式。在合作社黨組織日常管理服務中,產業黨組織書記要把參與專業合作社工作會議和專業合作社生產經營情況定期向黨組織通報,為專業合作社服務要做到“幫扶不包攬、參與不干預、到位不越位”。

三要開展“重點項目建組織”,消除黨組織設置盲區破解流動黨員教育管理難題。一是堅持樹立把支部建在項目上的工作思路。探索“項目黨建”新模式,以項目為單位設置臨時黨組織,不能設置黨組織的,由項目單位配備一名黨建指導員,填補黨建“空白點”,杜絕組織管理的盲區,確保黨旗始終飄揚在項目建設的第一線。二是明確重點項目黨組織的隸屬關系。各級組織部門、非公企業黨工委、發改委黨組等職能部門要集中研究和解決項目黨建工作重要問題,總結項目黨建工作規律,確立“圍繞項目抓黨建,抓好黨建促項目”的指導思想,把在重點項目中設立黨組織的要求切實落到實處。三是積極搭建活動載體讓黨員發揮作用。在項目黨組織中廣泛開展比質量、比安全、比技術、比遵章、比守紀、爭進度的“五比一爭”,“我為項目建設建言獻策”和“項目建設看我來帶頭”等主題實踐活動,使外來務工人員中的流動黨員主動亮出身份,把項目一線的黨員干部凝聚在一起,確保關鍵崗位有黨員領著,關鍵工序有黨員盯著,關鍵環節有黨員把著,關鍵時刻有黨員撐著,使黨員成為保安全、樹樣板、創精品的帶頭人。形成以項目為依托,以活動為載體,以領導班子堅強、黨員隊伍過硬、模范作用突出為目標,以保工期、創優質、鑄精品、樹信譽為檢驗標准的項目黨建體系,使黨建工作更好地為“三區建設”服務。

四要堅持“社區服務人本化”,著力破解“雜居社區”黨建難題。一是堅持打破基層黨組織的“條塊分割”。充分利用村居聯建,村機聯建的模式,打破黨員按組織關系接受教育管理的傳統,按照“就近、小型、靈活”原則,優化調整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積極探索小區組建法、年齡組建法、行業組建法等多種組建方法,建立樓道(樓宇)黨支部等各類特色黨組織,為廣大黨員參加黨內活動提供更為便利、周到的服務,積極探索黨建工作在促進城鄉和諧發展的新機制。二是落實維穩職責建設和諧社區。立足社區內各民族雜居的實際,把建立融洽的民族關系作為構建和諧社區的一項重要內容,加強社區法制宣傳和安全教育,組織和動員群眾開展社區治安群防群治,健全社區維穩工作網絡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使社區黨組織成為保平安、促和諧的戰斗堡壘。三是分類教育黨員。針對離退休職工黨員年老體弱、行動不便的實際,開展送學上門、送資料上門、送醫上門等活動,並鼓勵身體健康的離退休黨員加入到志願者服務隊伍當中,讓他們在社區建設和管理中發揮作用﹔對流動黨員實行動態管理。通過定期走訪把組織的關懷和溫暖送到流動黨員之中,讓他們對黨組織,對社區有歸屬感,並充分發揮流動黨員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對原農牧民黨員提供科技信息和致富信息,吸引他們參與到社區黨組織舉辦的學習活動中,增強社區凝聚力和向心力,盡快實現從“雜居小區”向新型社區過渡。(海北州委黨校馮文義)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