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海北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
2013年9月初,在新疆召開的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市、盟)試點啟動儀式上,國家民委把海北藏族自治州確定為我省唯一、全國13個創建州之一,把海北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提升到了更高的層次,這是培植各民族成員之間和諧共處、形成國家凝聚力的系統工程,是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的客觀需要,也是執政為民和加強執政能力建設的迫切需要。因此,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工作中,如何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始終,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擺在自治州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重要意義黨的群眾路線是推進海北州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的寶貴資源和根本保証,而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則是對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內涵的深刻闡釋。海北州是以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多文化交融的地區,是全省宗教管理重點地區之一,主要有藏傳佛教、伊斯蘭教兩大宗教,世居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27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佔全州總人口的64.7%,基本都為信教群眾。這種特殊州情決定了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准確理解、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針政策,充分借助黨的群眾路線這個寶貴資源,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促進交融,引導全州各族干部群眾增強國家意識、法治意識、公民意識。因此,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說到底就是群眾工作,是爭取人心、調動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目標是為了促進海北州各族群眾的共同發展、共同進步,亦即“一切為了群眾”﹔途徑是取得各族人民的支持,團結和凝聚各族人民的力量,亦即“一切依靠群眾”﹔方法是密切聯系群眾,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集體智慧,亦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而“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全力推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工作。
二、面臨的問題
近年來,海北州委、州政府緊緊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自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鞏固和發展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為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條件。但也應清醒地看到,在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進程中還面臨著一些與群眾期盼不相符合的問題。
一是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群眾期盼尚有差距。2012年海北州地區國內生產總值為95.97億元,僅佔全省經濟總量的4.71%,在全國13個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地、市、盟)中,排名倒數第一。二是部分群眾思想認識准備不到位,參與創建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三是面向群眾的宣傳教育網絡不完善。宣傳教育形式較單一,對於地處邊遠、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群眾文化水平低的農牧區,宣傳教育存在盲區和死角。學校、居(村)委會、社區等作用發揮不夠。四是干部隊伍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有待提高。通曉藏、漢雙語的干部缺乏,有的干部不願意、不善於做群眾工作,一些問題尤其是“四風”問題又在部分黨員干部身上滋生並蔓延,缺乏正確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存在盲目性。
三、幾點建議
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夯實物質基礎。切實解決好群眾收入差距、教育、就業、醫療保障、住房、扶貧等民生問題,認真實施“十二五”發展規劃,規劃和建設一批助推發展、方便群眾的重點公路建設、骨干水利工程、重點城鎮堤防建設及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特色工業和高原現代生態畜牧業示范區建設。大力加強宣傳教育,打牢群眾思想基礎。充分發揮新聞、廣電、教育、文化、法制宣傳工作以及學校、社會組織在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學設置教育內容,創新方式方法,拓寬宣傳渠道,運用藏語著力抓好少數民族群眾的宣傳教育。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村級黨組織在宣傳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中的作用,掃除宣傳的盲區和死角,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宣傳氛圍。
加強民族干部隊伍建設,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群眾公認、多崗鍛煉、科學發展的要求,不斷改進和完善培養、選拔、使用少數民族干部的途徑和方式,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培養更多的政治堅定、熟悉州情、懂得“雙語”、貼近群眾的藏區黨政干部、政法干部、科技人才、教育衛生文化骨干等干部人才隊伍。化解群眾矛盾糾紛,建構社會共識。建立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責任制和解決問題領導責任制,及時把矛盾和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避免釀成影響穩定的事件。全面貫徹黨的宗教政策,充分發揮宗教界代表人士的積極作用,引導宗教教職人員和廣大信教群眾參與創建活動,共創自治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宗教和順、和諧穩定、安居樂業的新局面。(海北州委黨校馬斌毅 馬智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