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
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給黨的群眾工作帶來新的機遇和更廣闊的空間,如何做好新媒體視野下的群眾工作,充分發揮網絡等新媒體在聯系服務群眾中的重要作用,已成為新時期黨和政府以及社會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群眾工作面臨的新機遇為群眾政治參與提供了新的渠道。第一,網絡的交互性、開放性為公眾參與政治提供了信息平台,在方便公眾傾吐心聲、滿足其利益訴求的同時,也不斷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民主政治參與度。第二,網絡的廣容性、超強時效性和全球性等特征,為群眾了解政治信息提供了新的橋梁。
為群眾表達意見、進行監督提供了新的通道。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在表達民意、進行監督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和強烈的時代特征。以網絡為平台,實施黨務、政務公開化,同群眾進行對話交流,自覺接受監督,有利於各類矛盾的化解。如人民網的“地方領導留言板”,以其無可爭議的成效,充分彰顯了領導與網民良性互動的正面效果,也為通過互聯網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諸多啟示。
為黨和政府網絡問政提供了新的窗口。在網絡日益普及的今天,政府通過網絡問計或問政於民,就能高效地獲得第一手、真實的社情民意。黨和政府通過上網收集信息,及時了解群眾反映﹔通過關注網絡輿情,及時關注基層群眾的心聲,從而實現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二、新媒體環境下開展群眾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模式造成傳統意識形態權威消解。傳統社會中,官員在與群眾的溝通中佔主導地位,群眾是被動的接受者,表達訴求的途徑比較少。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溝通方式,打破了官員與群眾溝通不對等的這種格局。
公信力下降使輿論引導變得異常困難。這些年來,很多問題和因素使得我們的社會公信力特別是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嚴重沖擊。社會公信力尤其是政府公信力的受損,導致很多時候,政府說話,民眾不信﹔政府有關部門在網上辟謠,民眾不以為然。當出現網絡突發性事件時,一些部門和領導干部極力掩蓋事實真相,極端輕視公眾的判斷力,而不及時主動發布准確權威信息,引導輿論,政府部門公信力遭遇危機。
傳播技術革新使輿論制造和組織功能空前增強。社會轉型期群眾現實的利益沖突、各種思想觀念和社會心態以及社情民意都更為集中地在網上反映出來。在處理群眾的一些敏感問題上,由於應對上的不及時或不妥當,往往陷於被動,導致局部問題全局化、簡單問題復雜化。如郭美美事件等為代表的一系列網絡事件。這些事件通常在真相大白之前,已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這都向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在新媒體環境下,各級政府工作人員,尤其是各級黨政領導干部,究竟應該如何做好群眾工作,究竟應該如何為官、如何從政、如何為民?三、新媒體環境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路徑探析
提升網絡素養是新形勢下黨政干部形象塑造的必修課。從政府層面來說,要把網絡素養提升到執政能力的高度,通過建立制度、加強培訓等手段為黨政干部提升網絡素養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從個人層面來說,各級黨政官員要把網絡素養提升到個人施政能力的高度,切實改變傳統的行政思維方法。首先,以開放、平等的態度與群眾進行真誠的交流。其次,在回應群眾的利益訴求時,要真誠相待,說實在話、心裡話,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再次,在回應群眾的質疑尤其是過激言論時,要有直面的勇氣,包容的胸懷。最后,官員既要主動運用微博等社交類工具,更要利用這些工具加強與群眾的溝通交流,對群眾的提問應盡可能給予答復。
及時發布准確權威信息,保証信息公開透明。信息化時代,速度就是新聞,速度就是影響力,速度就是輿論引導能力。面對網絡謠言,更是需要即時發聲,組建網評員隊伍,力爭在“鑽石1小時”第一時間發聲。即在事發后1小時內利用微博、QQ群、BBS論壇等能產生快速輿論傳播的網絡媒體,發布權威消息以主導輿論,還原事實真相。
加強網絡輿論引導能力。研究網上熱點形成的規律,熟悉網絡輿論生命周期,做好重要輿情信息的監測、預警工作。分析輿論熱點在醞釀、形成、發展、高潮、消退等不同階段的特點,找好輿論引導的切入點,尋求到輿論引導的抓手。通過技術投入、機制建設等措施,運用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手段,建立排查機制,不斷跟蹤即時信息,鑒別信息真偽,把握趨勢和苗頭,在網絡輿情監測和研判的基礎上,提出科學對策,為領導和相關部門科學決策提供參考。此外,充分利用網民的力量收集輿情。(西寧市委黨校韓麗)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