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虹口召開。這是黨的歷史上一次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會議。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大會宣言》等歷史性文件中蘊含的黨的群眾觀點,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一直是新時期黨的建設的重要遵循,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黨的四大對黨的群眾觀點的探索與深化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黨的四大第一次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和工農聯盟問題,並對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規定,進一步回答什麼是中國革命的實現方式,擴大中國革命的群眾基礎,實現向群眾性政黨建設的轉變,為群眾路線的萌芽發展作出貢獻。黨的早期領導人蔡和森同志就認為,“第四次大會是形成群眾黨的開始的基礎”。
黨的四大使黨對群眾性政黨建設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黨的四大指出,中國民主革命,無產階級不是依附資產階級而參加,乃以自己階級獨立的地位與目的而參加,民主革命“必須最革命的無產階級有力的參加,並且取得領導的地位,才能夠得到勝利。”黨的四大從當時國內的政治形勢、革命形勢、統一戰線及黨的狀況出發,推動黨的建設向群眾性政黨建設轉變,通過一系列關於民族革命運動、職工運動、農民運動、青年運動及婦女運動等的決議案,對民族革命運動及各種群眾運動作了具體的制度性安排﹔為了加強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成立職工運動委員會及婦女部等新機構﹔為了加強黨的宣傳鼓動工作,通過關於宣傳工作和組織工作的議決案。
黨的四大明確提出工農聯盟是中國革命的階級基礎和力量來源。黨的四大強調,中國革命需要“工人農民及城市中小資產階級普遍的參加”,其中農民是“重要成分”“天然是工人階級之同盟者”。黨的四大《對於農民運動之議決案》指出:“中國共產黨與工人階級要領導中國革命至於成功,必須盡可能地、系統地鼓動並組織各地農民逐漸從事經濟的和政治的爭斗。沒有這種努力,我們希望中國革命成功以及在民族運動中取得領導地位,都是不可能的”。1925年10月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擴大會議提出,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將黨“從小團體過渡到集中的群眾政黨”的要求。
黨的四大還對吸收革命力量、鞏固階級基礎的具體路徑和策略作了進一步的探索。黨的四大指出,“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決定從各個方面加強黨的建設,使黨的力量得到迅速發展。首先,簡化入黨程序,積極吸收工農入黨。為了克服組織工作中的關門主義傾向,以便吸收更多的先進分子到黨內來,黨的四大決定簡化入黨程序,使有階級覺悟的分子能夠“直接加入本黨”。其次,在全國范圍內發展和建立黨的組織。大會提出,對於各種產業工人尤其要力求其完全組織在黨的指導之下,即使已經在國民黨名義之下的工人組織,我們黨也應盡力去從中活動,取得指導權。最后,修改黨章,鞏固黨的基層組織。黨的四大通過的黨章第一次明確規定以支部作為黨的基本組織,要求將原來章程上“有五人以上可組織一小組”修改為“有三人以上即可組織支部”,強調黨支部建設應當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1926年7月召開的四屆二次擴大會議進一步強調“務使本黨更加發展,征集更多的革命工人農人與知識分子”。經過黨的四大,黨大力吸收工人、農民中的先進分子,擴大和鞏固自身的組織,壯大隊伍,適應領導革命斗爭的需要。據不完全統計,從黨的四大到黨的五大的兩年零三個月時間裡,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從994人猛增到57967人。黨員隊伍的不斷擴大,為工農運動的發展奠定組織基礎。
不斷開創踐行黨的群眾觀點的新境界
斗轉星移,黨的四大召開迄今已90周年,它所揭示的黨要植根於人民群眾的偉大思想是永恆的。我們要繼承黨的四大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在新時期堅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堅持發揮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防止出現“最大劣勢”。習近平同志指出:“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面對“四大危險”,隻有繼續發揮我們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最大政治優勢,才能經受考驗、化解危險。首先,要變一般號召為價值引領,做到內化於心。研究解決在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如何堅持黨的宗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一重大問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鑄魂立根,努力使黨的群眾觀念在黨的各級組織和黨員干部中生根。克服講起來重要、實際工作中次要的“兩張皮”現象,使群眾路線真正落在實處。其次,要變科層運行為上下互動,做到外化於行。進一步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聯系服務群眾和基層群眾自治,實現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主動轉型和提升,使群眾能直接參與最廣泛、最直接、最經常的民主實踐活動。再次,要變“軟規矩”為硬約束,做到固化於制。深刻把握服務群眾的內涵,創新發揮黨員主體作用的渠道、形式和方法,推動基層黨組織功能轉型﹔積極構建黨組織和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及時回應群眾訴求。
堅持不斷尋找聯系服務群眾中的“最大公約數”,防止出現“最小公約數”。一要廣覆蓋。通過“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樞紐型組織”等創新經驗,對網格內社會治理進行全覆蓋、全方位、全過程的動態服務、動態調整,在力所能及的范圍解決民生問題,處理好平均數與大多數的關系。二要明職責。厘清政府的權力責任清單和權力審批清單,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尤其要從權力公開、財政透明這些根子問題上深耕細作。三要方法新。通過創新體制機制、借助新媒體,梳理和匯總問題,在改進服務方法和提高服務水平上下功夫。注重學習運用新媒體密切黨群關系,著力提升黨員干部掌握社情民意的能力、教育疏導群眾的能力和運用輿論引導群眾的能力。
堅持解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問題,防止出現“半截子路”。一要上下銜接、左右貫通。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有群眾反映服務群眾過程中存在“半截子工程”“腸梗阻”現象。為此,要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把黨的政策與基層措施對准、把頂層設計與群眾需求對齊,把精准服務貫徹到工作全過程,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之中。近年來,虹口區探索召集退休法官、退休干部、勞動模范加入到舊區改造人民調解隊伍中來,以人民調解為基礎推動第三方參與服務舊區改造,為百姓順利簽約打下堅實基礎。二要持之以恆、一抓到底。“最后一公裡”問題是服務群眾過程中的“短板”,解決“最后一公裡”問題是群眾的期盼。這就要求我們採取貼近群眾需求的方法,簡化辦事程序、提供便捷服務。比如,2011年10月以來,虹口區通過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形式,引導“新家園”事務所參與本區近百個小區業主委員會的組建或換屆,幫助其中43個小區順利走完流程,相關投訴為零,得到群眾廣泛贊譽。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書記)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0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