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要聞要論

從沂蒙根據地看黨群魚水情是怎樣形成的

2013年09月06日16:32  來源:大眾日報

從沂蒙根據地看黨群魚水情是怎樣形成的(上)

逄春階 王洪濤 張國棟

沂蒙革命史是一部厚重輝煌的壯闊畫卷,更是我們黨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一個時期以來,紅色沂蒙熱在不斷升溫。一批又一批黨員干部包括高級干部,來到這片紅色的土地,追憶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重新審視歷史留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尋找革命勝利之源。

正是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賦予了沂蒙革命史新的現實意義,也使我們對它的價值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升華。

在這面歷史的鏡鑒前,我們回眸凝思:為什麼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物質基礎極端薄弱,政治環境極端險惡,而黨群血肉聯系和軍民魚水關系卻如此牢固、堅不可摧?我們黨怎麼能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贏得了民心、在八百裡沂蒙扎下深根?我們黨靠什麼做到與群眾共命運、同生死?

穿越硝煙彌漫的戰爭歲月,讓我們重溫那段蕩氣回腸的革命歷史,探尋個中答案。

把黨的主張曉喻大眾

山東,歷代兵家爭雄角逐之地,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抗日戰爭時期,它是聯結華北、蘇北抗日根據地的樞紐。解放戰爭時期,它是爭奪東北的跳板。在革命戰爭年代,這成為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最完整的根據地,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關注著山東。毛澤東說:山東這盤棋活了,全國的棋也就活了。1938年,他作出派兵到山東的決定,徐向前、羅榮桓等先后來到山東﹔1940年元旦,《大眾日報》創刊1周年,他親自題詞鼓勵﹔1942年,中央又派劉少奇來到山東指導工作。這一系列舉措,貫穿一條清晰的主線:發動和動員群眾。沂蒙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也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光輝典范。

中共中央把沂蒙山區作為根據地,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的黨組織發展早。黨的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王大耳”的王盡美就在這裡播下過革命的種子。蒙陰縣垛庄鎮垛庄村大戶“燕翼堂”的后代劉曉浦,1922年就由王盡美介紹入黨,他的侄子劉一夢也緊隨其后入黨。叔侄二人在上海上學,假期回鄉,積極宣傳革命思想。他們像盜火者,虔誠地、不遺余力地播撒著微弱的火種,讓黨的亮光在血雨腥風中一點點蔓延著。1931年4月5日凌晨,28歲的劉曉浦與26歲的劉一夢被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殺害。

在沂蒙大地,擁護黨的主張,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不僅僅是“燕翼堂”的優秀兒女,在山地,在平原,在溝坎,在河邊,在崮頂,在地窖,印冊子、貼布告、發傳單,真理在秘密傳播著……

正是對丑惡舊世界的痛恨,使這些仁人志士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信仰,不惜以流血的方式,不顧一切地宣傳我們黨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主張。他們就是要以自己決絕的態度警醒世人,誓當舊世界的掘墓人,甘做“新主義”的殉道者。

黨的力量在於組織。隨著黨的主張的傳播,沂蒙大地各級黨組織悄然成立著:1927年春,沂蒙山區第一個黨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1928年10月,沂南第一個黨小組——依汶鎮朱家裡庄黨小組成立﹔12月,沂南南鄉區委成立……上世紀30年代初,中共地方黨組織領導發動了沂水、蒼山、龍須崮等幾次較大的武裝暴動,進行了革命武裝斗爭的嘗試。

1937年秋,山東人民以悲憤的眼光看著韓復榘率部逃出了山東。日寇對山東抗日根據地實行了殘酷的“三光”政策,制造了一系列慘案,有記載的就達200多次,其中1938年4月,日軍連續10天屠洗臨沂城,被殺害的群眾達3000多人。

在這危急時刻,是共產黨和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以“挽狂瀾於既倒,障百川而東之”的氣概,出生入死,浴血奮戰,哪裡的群眾有危險,哪裡就會有八路軍的身影。人民軍隊時刻為人民而戰,始終與群眾生死相依。

把黨的主張曉喻群眾,不只是用嘴傳,而且是用生命來“說”。1941年12月19日,上午8點多,日偽軍1000余人分兩路包圍了沭水縣淵子崖村(現屬莒南縣),村民與日軍展開殊死搏斗,有147人犧牲。戰斗持續到黃昏時分,八路軍山縱二旅五團和縣大隊、區中隊趕來增援。為解群眾之圍,部隊將日軍引向村外,在村東的小嶺上與之激戰。板泉區委書記劉新一、區長馮干三等40多名干部、戰士英勇犧牲。馮干三子彈打光了,就與敵人展開肉搏,連續砍死三個鬼子,自己的腹部被鬼子的刺刀戳穿,腸子流出體外,鮮血染紅了他的全身。就在他用最后的力氣舉起手中的大刀之時,五六名凶殘的日軍將他團團圍住,把罪惡的刺刀同時刺向了他。收殮戰士遺體的時候,在場的群眾無不放聲痛哭。“馮干三他們是為了咱死的,要沒有那些八路軍,俺這個庄就沒了。”淵子崖幸存者、92歲的林凡珍說。

在淵子崖村北矗立的烈士紀念塔雖已歷70年風雨,但鐫刻在紅褐色石碑上的村民和八路軍戰士的英名歷歷在目。這座紀念塔,銘記著黨和軍隊與人民群眾生死與共的血肉之情。

1944年8月,厲家寨上千名群眾在大山一帶陷入日軍的包圍之中。八路軍115師686團第1營“何萬祥英雄連”奉命救援。這是一場極其慘烈的戰斗,“英雄連”與20余倍於己的敵人血戰了整整一天。群眾安全轉移了,但“英雄連”30多名干部、戰士從此長眠於大山一帶。其中五班的戰士子彈打光后全部跳崖犧牲。

曉喻黨的主張,想盡一切抓文化,辦報紙,辦學校。為用先進文化武裝和建設部隊,我們黨創辦了抗大一分校、山東魯迅藝術學校、戰士劇社等,辦起《大眾日報》、《前衛報》、《戰士報》、《山東畫報》等報刊。

在沂蒙老區採訪,無論是在紀念館、展覽館,還是教育基地、烈士陵園,到處都有《大眾日報》的影子,或是泛黃的版面,或是珍貴的照片,或是一手拿槍一手拿筆的編採人員留下的遺物。可以說,《大眾日報》這張鮮血染紅的報紙,是大眾覺醒的“日記”。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成立。盡快創辦機關報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一天,在沂水王庄的一間土屋裡,大家圍坐在一張舊桌子旁,跟著唯一懂得編輯業務的匡亞明一起學習,有的編稿,有的畫版樣,有的擬標題。

匡亞明提議大家討論一下報名,並率先發言。他說,我們報紙的宗旨是立足於大眾,大眾辦,大眾看。我看,就叫大眾日報吧。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聽后說:“很好,就叫大眾日報吧,名副其實地為人民大眾服務。”

自1939年1月1日創刊起,這張深鏤“大眾”印記的報紙,就永遠與人民大眾在一起,七十多年來,方向不改!

我們黨的抗日主張,庄嚴宣告了要與侵略者血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凝聚起統一抗日的偉大力量。開明紳士徐丁誼,原是老同盟會員,在兒子徐相南領導農民運動的同時,他也接受馬克思主義,從思想上完成了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的轉變。在兒子犧牲后,他把兒子的遺體放在一個閑院子裡不埋,並發下誓言,“共產黨不勝利,就不給兒子出殯”。他先后把三個不滿16歲的孫子送給八路軍,並動員兩個外甥參戰。

沂南縣朱家裡庄開明紳士楊次章,堅信共產黨走的是大道,堅信“大胡子”馬克思。1938年12月,中共沂水五區區委在他家的柴園裡成立,他的家成了區委活動中心。長子楊蔭田、次子楊雲田先后犧牲。沂南縣政府在朱家裡庄召開追悼大會,楊次章在會上說:“蔭田、雲田是為人民流的血,他們的死,是我和全家的光榮,也是大家的光榮。”

“旗幟鮮明地宣傳黨的主張,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決不含糊其詞。心系百姓安危,群眾能不擁護?所以,在沂蒙根據地,人人堅信共產黨能成大氣候,無論是鄉紳還是貧民,隻要在心裡扎下了根,九頭牛也拉不回。”沂水縣原黨史研究室主任、74歲的竇憲諾說。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