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得民心的公仆情懷
西方記者愛潑斯坦曾記下他在根據地看到的難忘的一幕。一位老農慈愛地拍打著出身貧苦的年輕縣長的背對他說:“你看這家伙背了多少筐糞到我們地裡?有誰以前看見過這樣的官?從前,當官的聞的是他們姨太太的香水味,怎能聞這鮮大糞呢?”愛潑斯坦感慨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官員,也沒有人見到過這樣的情景。”
我們翻看史料,經常看到愛潑斯坦述說的情景,比如沭水縣長王子虹背糞筐,拾糞送群眾,為參軍青年抬花轎﹔比如莒南縣委書記楊心培的家當,是一隻小皮箱,一條補丁毛毯……他們是真正的人民公仆,體現出共產黨人的高尚情操。
沂南縣黨史委副主任鄭國華說,在戰爭年代,徐敏山的名字家喻戶曉。當了18年牛倌的他,1939年當選為岸堤村村長,1940年4月,他當選南沂蒙縣九區區長,被譽為牛倌出身的好區長。1941年大掃蕩的時候,他領著民兵,60天打了72場仗,魯中區黨委嘉獎他為“戰斗英雄”。他曾大義滅親,自己的姑表哥當了漢奸,他一槍將表哥擊斃。他對敵人恨之入骨,對百姓卻心細如發。1945年,他住在朱家裡庄,房東家有60多歲的老太太和七八歲的孩子。有一天機關吃水餃,那時除了過年之外,很少能吃上水餃。在吃晚飯前,他對房東大嫂說,我餓了,你給我兩個煎餅吃好不好?大嫂很奇怪,平時徐同志從來不隨便伸手要東西啊?她馬上給他拿來煎餅,他很快吃完了。一會兒,同志們給他拿來兩碗水餃,他立即把水餃端到大嫂面前說,這兩碗水餃給大娘和孩子嘗嘗。大嫂推辭說,你輕易吃不上水餃,我們怎麼能吃你的水餃呢?徐敏山說,我不是吃過飯了嗎?大嫂會意地笑了:“你真是個好人!”
王東年與王盡美是同村同族,都是莒縣北杏村人(現屬諸城市)。1941年1月1日,他當選為莒南縣的第一任民選縣長。當上縣長了,他的生活依然非常朴素:冬天頭戴黑氈帽,上身穿一件粗布棉襖,下身穿的是肥大的棉褲,腰束一根布繩,腳穿蘆草毛窩子,被人們尊稱為“庄戶縣長”。他生於殷實之家,卻很能吃苦。當時機關伙食困難,他就讓勤務兵將楊樹葉子和柳樹葉子摻著蒸餅子吃,餅子有股刺鼻的味道。他拿起來,一邊吃一邊說:“別去想,往下咽。”大家見縣長這樣,也紛紛拿起餅子來吃。
1941年秋季歉收,冬旱無雨,加上敵偽“掃蕩”,地主惡霸盤剝,造成次年春荒,大多數窮苦農民揭不開鍋。王東年寫信給老家,將祖林中上百年的大柏樹全部砍伐,做成一條船,到日照海邊賣了200塊銀元,一部分交給縣政府伙房,其余部分全部救濟了災民。
王東年給老家的信,很感人,信中說,群眾選我當縣長,我就要為群眾支撐起這個家,我雖愧對列祖列宗,但不能愧對群眾的信任……
區長、縣長視民如傷,與群眾心貼心。我們的高級干部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看到一張1943年11月的老照片,這是濱海區在莒南縣坪上村舉行生產展覽及勞動模范大會后,省領導黎玉跟勞動模范的合影。前排坐的是戴著光榮花的勞模們。
黎玉在哪裡?根據圖示,我們看到他在最后一排從左邊數第六位,是站著的。當時黎玉是山東軍區副政委、山東戰時行政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副書記。如果沒有圖示,根本看不出誰是領導來。
黎玉可是了不起。作為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他領導了徂徠山起義,打響了山東抗日第一槍。1938年4月,作為山東省委書記的黎玉親赴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毛澤東正是聽了黎玉的報告后,才決定派大批干部去山東。
黎玉從延安回山東后不久,中央任命郭洪濤、朱瑞同志相繼為山東分局書記,他為委員﹔以后羅榮桓任書記,他為副書記,職務的變化,都毫不影響他的工作熱情。土改復查中他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批判、打倒。許多人不理解,問他為什麼不據理力爭。他淡淡地說,面對敵人進攻,我們內部能互相打起來嗎?自己委屈事小,革命成功事大!
在莒南縣群眾路線教育陳列館,有一張“朱瑞拉犁”的油畫。莒南縣黨史辦主任陳慶堂講了這幅畫的故事:1943年春天,山東黨政機關住在洙邊區三界首村,朱瑞、黎玉、肖華等領導和機關工作人員都去幫助春耕。有個同志說,老朱,你是分局書記,你扶犁吧。朱瑞很倔強,拿起繩子就拉,結果,拉了半天犁,褂子拉碎了。回家后,沒有衣服穿了,怎麼辦?夫人潘彩琴(陳若克犧牲后,朱瑞跟潘彩琴結婚)用床單給朱瑞連夜做了一個褂子,讓他第二天穿著去開會。
軍有軍令,政有政規﹔規矩約束,毫不含糊。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1940年10月8日下達《關於公布各級政府用費開支標准的通知》,11月7日發布《關於招待費及菜金馬干費的決定》,1942年2月7日作出《關於招待會餐等費之決定》。我們看到,1942年6月16日,費南縣政府二科倉庫主任貪污田賦稅收公款1250元,費南縣秘書處軍用代辦股長貪污1340元,經審理后,二犯被魯南專署判處死刑。
記者看到一份《山東八路軍擁政愛民公約》,規定非常具體,其中第五條規定是“不讓馬啃樹皮”。
老家沂水縣的退休干部楊立勛說:我小時候經常聽父親講,八路軍的活動特點是除了小股便衣和探子(偵察員)都是晝伏夜出。我父親經常在夜間忽然聽到滿村的敲門聲,同時不停地喊著“老大娘!老大娘……”這就是八路軍來了。於是各家起床開門,騰房子,借被褥,讓土炕,支門板。天亮以后,戰士們都要把街道和院子打掃得干干淨淨,把各家水缸的水挑滿,這叫“滿缸運動”。部隊出發時,都要派人與房東告別,征求意見,表示感謝,並檢查群眾紀律的執行情況。
1940年7月,時任中共山東分局宣傳部長、大眾日報社管委會主任的李竹如作為代表,出席了山東各界人民聯合大會,並具體負責大會的組織工作。他在會上作了《戰斗中的山東人民》的報告。在報告中他的一番話意味深長:“嚴防群眾領袖的自高自大或自滿,嚴防其脫離群眾、防止其新官僚主義的生長。要使得大大小小的群眾領袖都能夠正確的了解:在你能夠代表群眾、為著群眾的時候,群眾可以將你高高的舉起﹔但是當你脫離群眾、不能為著群眾的利益的時候,群眾也可以重重地將你放下。”
鑒往可以知今,追先為了懷遠。聯系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水覆舟。每一位參加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黨員干部,不可不深長思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