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沂蒙根據地看黨群魚水情是怎樣形成的(下)
張國棟 王洪濤 逄春階
最后一口糧做軍糧,
最后一塊布做軍裝,
最后一個兒子送戰場。
這是沂蒙人民與黨榮辱與共、生死相依的最生動寫照。
這響徹在蒙山沂水、飄向神州大地的鋼鐵誓言,這穿越歷史時空,從革命戰爭年代傳來的深厚情懷,震撼著每一位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黨員干部的心靈——隻要我們時刻牢記人民利益,模范實踐黨的群眾路線,那麼人民,像大地滋養萬物一樣滋養我們的人民,就會傾囊而出,甚至毀家紓難,支持共產黨,支持共產黨的事業,形成永遠跟著共產黨走的洪流。
一場民心的較量
這是古今中外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政黨都必須放置於第一位的“國之重寶”,這是兩支軍隊較量、決定最后勝負的定盤巨星:民心。
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都深深明白:隻要我們永遠擁有民心,那麼我們就像希臘神話中巨人安泰永遠站立在大地上一樣,永遠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讓我們從兩場戰役說起。
孟良崮戰役,國民黨投入兵力45萬,共產黨投入27萬﹔
淮海戰役,國民黨投入兵力80萬,共產黨投入60萬。
這兩場戰役都已過去60多年,相信不會再有人僅從這組數字就判斷戰役的勝負,理性的人更看到了這組數字:
孟良崮戰役中,在27萬解放軍戰士背后,是92萬支前大軍:臨時民工69萬,二線常備民工15.4萬,隨軍常備民工7.66萬﹔
淮海戰役中,在60萬解放軍戰士背后,也是百萬支前民工。
這是一組反映民心所向的數字,這是一組最終決定戰役勝負的數字。
美國記者赫伯特·安布德看懂了。他在觀察孟良崮戰役之后說:我預言共產黨將要取得勝利。
國民黨將領杜聿明看明白了。他在淮海戰役被俘后,對我軍將領感慨道:都說淮海戰役是共產黨60萬軍隊打敗了國民黨的80萬。你們何止60萬,光支前民工就上百萬啊!
這就是戰爭的規律,這就是歷史的規律。
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我們看到一張老照片:畫面上,僅是一座石頭壘成、葦草當房頂的尖頂圓形小屋。實話說來,這張照片拍攝的景物一點也不美。它是當地老百姓當時的住房,被稱為“團瓢”。然而就是這簡陋的房屋,卻見証了老百姓對共產黨軍隊的擁護,見証了民心所向。
那還是在孟良崮戰役打響前夕,一支解放軍部隊趕到了天馬山腳下的黃家峪村,部隊由於長途行軍,沒有顧得上吃飯,村長李在修趕忙組織村民籌糧,給部隊送去。然而,部隊找不到做飯的柴禾——周圍是一片光禿禿的山石。怎麼辦?李在修二話不說,回家拆了自家的團瓢,把木頭和葦草送給炊事員燒火。他說:支援前線,俺不怕傾家蕩產,等解放了,咱再蓋新的!
在他的帶動下,黃家峪的村民們紛紛拆掉自家的團瓢……
所謂“安居樂業”,自古“安居”是老百姓第一位的大事。然而沂蒙山的農民,卻把自己居住的房子拆掉,給解放軍燒火做飯。古今中外,這樣的事能有幾多?
1948年冬天,沂源縣悅庄鎮張家庄村的支前模范徐建珍,帶領15名村民,推著滿載糧食的獨輪車,星夜兼程趕往淮海戰場。送糧的裡程有八九百裡,每人自帶的10斤口糧很快吃完了,怎麼辦?有人提出,從車上取些糧食到附近村裡換點吃的。徐建珍嚴詞拒絕:“這是軍糧,殺敵的糧,就是去要飯,也不能動!”
歷史上一幅罕有的畫卷出現了:身邊是成車的糧食,推車的人卻到村裡去要飯吃。
在此不禁讓人想起遼沈戰役中的一個故事:人民解放軍行軍至老百姓的蘋果園中,任是多麼口渴也不伸手摘蘋果。
老百姓正是看到了這點點滴滴樁樁件件不侵佔老百姓一針一線一草一木的事情,才從內心裡認可了共產黨,才有了一路要飯給共產黨軍隊送糧食的故事。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最應該銘記的真理:隻要我們黨真心實意維護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就是忍飢挨餓也會擁護共產黨。
讓我們看看故事的后續:淮海戰役后期,國民黨軍隊斷糧停炊,為爭奪給養相互毆斗、火並,甚至挖棺木為柴、殺戰馬充飢。而有山東人民大力支援的解放軍糧足菜香、兵強馬壯,戰役結束時,解放軍前線還有余糧2200萬公斤。
在孟良崮戰役紀念館,我們還看到一幅油畫《火線橋》:連天戰火中,32名沂蒙婦女挺立在河水中,肩扛自家的門板、床板,讓子弟兵們從她們的肩頭大步跑過。
這就是人們熟知的“人橋”。領頭者是沂南縣艾山鄉婦救會會長李桂芳。那還是在孟良崮戰役剛打響時,李桂芳接到緊急通知:在汶河上架起一座橋,部隊很快要通過。可是,當時一無橋腿、橋板,二無釘子、大錘,三無健壯勞力——男人們都已上前線送軍糧、抬擔架去了……怎麼辦?架“人橋”!很快,女人當橋墩,家裡的門板當橋面。這32名姐妹中,有的身懷六甲,有人因此留下殘疾,終生不能生育。
開始,部隊怎麼也不忍從姐妹們的肩頭踩過。李桂芳帶領姐妹們齊聲喊:時間就是勝利,過河要緊!當最后一名戰士通過之后,姐妹們累得癱倒在沙灘上。
一位戰士用火柴盒記下了李桂芳和另一名組織者劉曰梅的名字。第二天人們發現,從汶河通向孟良崮長達10多公裡山路的土坎上、岩石峭壁上,到處刻著“李桂芳”、“劉曰梅”的名字。
戰爭之殘酷,本不該加之於老幼婦孺。但在沂蒙山,這裡的女人卻毫無懼色,義無反顧,柔弱肩膀的堅強力量,一樣可以不讓須眉。不用發更多感慨,僅從這一點,我們就能感受到這裡的民心所向,就值得每一名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共產黨員頷首沉思。讓我們聽一聽和這個故事相關的“畫外音”。在孟良崮戰役中,國民黨整編74師一位軍官被俘后,垂頭喪氣地對解放軍指揮員說:“老百姓為你們抬傷兵、送子彈,你們走到哪裡交一張小票票(糧票)就能吃飯,就是女人也給你們做事。我們來了,老百姓就跑得精光,連個人影也看不到,還把東西都藏了,處處和我們作對。”
這些故事足以証明沂蒙山人民對黨的擁護愛戴,足以說明在民心的較量中孰勝孰負。
1944年的中國農村,女孩對婚姻大事還是要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少有拋頭露面自選丈夫的,那樣會被認為不合禮教、少教養。在“四塞之崮,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的沂蒙山區,這種禮教氛圍尤其濃厚。然而偏偏有這麼一個女孩,在大庭廣眾之下,面對全村老少,她要自選郎君。這個容顏姣好的女孩開出的惟一條件是,這位“郎君”要第一個報名參加共產黨的軍隊。她這是在拿自己的一生幸福作“注”!
這不禁讓人感慨,共產黨和她的軍隊,在女孩的心裡的位置是何等重要。
故事的主角是莒南縣洙邊村識字班班長梁懷玉,她自選的丈夫叫劉玉明。劉玉明家在村裡最窮,是劉玉明第一個報名參軍,成就了這樁婚姻。在梁懷玉的鼓動以及劉玉明的帶動下,當時全村11名青年報名參軍。
可以告慰的是,梁懷玉和劉玉明的婚姻很幸福。人們說,這是因為他們心中有一個共同理想,是一心向黨的理想讓他們互相理解、相互攜手。8月16日,我們在莒南縣沂蒙根據地群眾路線展覽館,見到了梁懷玉和丈夫的合影。凝神望去,依稀可見這位傳奇女子眉宇間透露出的堅毅……
在1945年的一張《大眾日報》上,我們看到了這樣一段歌詞:“朝陽官庄彭大娘,參軍工作做得強。母送子來妻送郎,四兒一女上戰場。”
歌中唱的彭大娘,是沂水縣朝陽官庄村的模范軍屬王步榮。在抗日戰爭中,王步榮送二兒子參加了八路軍,當時她的丈夫已去世,是她自己撫養四兒一女。二兒子在攻打鬼子據點時犧牲了,王步榮擦干眼淚,把三兒子送到區中隊,斬釘截鐵地說:“俺家老二犧牲了,給部隊帶來了損失。再把老三交給你們,讓他多殺鬼子,給老二和犧牲的同志報仇!”抗戰最艱難的時期,王步榮又把剛滿14歲的小兒子和唯一的女兒送上戰場。1944年,王步榮成了村婦救會長,帶領婦女們扭著秧歌宣傳參軍。回到家,她心一橫,又把本來要留在身邊養老的大兒子送去參軍。
沂水縣原黨史辦主任竇現諾,是當時參軍潮的研究者,他對此非常有感慨:“那時候,誰參加了八路軍、解放軍,披紅戴花,一家子都臉上有光,出門說個話都硬氣。有青壯年不參軍的,家人在村裡都抬不起頭來。共產黨得人心呢!你再看看國民黨,拿著大洋招兵買馬,軟的不行來硬的,好不容易就抓幾個壯丁,一不留神人就跑了。”
此言不虛。沂南縣上高湖村耆老會有個劉心甫會長,是當地的大戶。作為老同盟會員的他,也是各方重點爭取的對象。抗戰期間,國民黨蘇魯戰區司令部駐扎在上高湖村,司令於學忠就住在劉家。近水樓台,同盟會又與國民黨有淵源,於學忠就勸劉家子弟加入“國軍”。劉心甫不為所動,不但自己不入其彀,還把6個兒子悄悄送出去,全部參加了八路軍。他說:“日本鬼子禍害老百姓,我劉家人隻參加打鬼子、救百姓的軍隊。”
劉心甫成了漢奸的眼中釘。1941年春,漢奸把手榴彈扔進他家,多虧他躲得及時才逃過一劫。第二天,劉心甫當著全村人說:隻要炸不死,我劉某人就還跟著八路抗日!
對於沂蒙人民一心愛黨愛軍,這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八路軍主力進山東時不足萬人,抗戰勝利時達到27萬人﹔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山區20余萬人參加革命隊伍,10萬英烈血洒疆場。
解放戰爭期間,陳毅元帥曾寫下著名的詞作《如夢令·臨沂蒙陰道中》:“臨沂蒙陰新泰,峰回路轉石怪,一片好風光,七十二崮堪愛。堪愛,堪愛,蔣軍進攻必敗。”
陳毅為什麼對“蔣軍必敗”有如此信心?因為共產黨和她的軍隊置身於蒙山沂水的懷抱中,置身於廣大人民群眾中,他們接了地氣,得了民心。他們史無前例地繪就了一幅蒼茫畫卷:后方由沂蒙鄉親組成的支前隊伍車輪滾滾,前方由沂蒙子弟組成的大軍浴血奮戰,整個沂蒙山都被動員起來了。大地是他們的力量源泉,人民群眾是他們的銅牆鐵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