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要聞要論

從沂蒙根據地看黨群魚水情是怎樣形成的

2013年09月06日16:32  來源:大眾日報

一心一意跟黨走

你是燈塔,照耀著黎明前的海洋﹔

你是舵手,掌握著航行的方向。

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

我們永遠跟著你走,人類一定解放……

這首傳唱大江南北的《跟著共產黨走》,是作詞家沙洪、作曲家王久鳴在沂蒙山區創作的,創作時間僅是10分鐘。有人曾問沙洪:“你是怎樣在這10分鐘內寫出來的?”他回答:“這不是寫出來的,是從我心中迸發出來的。”

信哉斯言!沙洪正是耳聞目睹了千千萬萬沂蒙人民一心一意跟黨走的故事,在心裡長久積澱,才有了這一朝迸發。

在省檔案館,保存著目前僅存的一本《山東省聯合大會會刊》。這本會刊是王換於大娘一家保存下來的。我們問張淑貞,王換於大娘哪怕還鄉團把刺刀架在脖子上,哪怕被冤枉、開除黨籍,哪怕這本書幾十年無人問津,為什麼也要“鑽牛角尖”保存它?

張淑貞老人對我們的提問有點不屑。她大聲說:“咱們是黨的人,跟著黨走。黨把任務交給咱,那就得完成好,就算是死,也要完成。”這鐵一般誓言的源起是,當年山東省參議會副參議長馬保三把這本書交給王換於時,鄭重的一句囑托:“保護好這本書,比掩護一個戰士或一個干部重要得多。”

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著一雙極普通而又極不普通的布鞋。這雙布鞋也有一個傳奇經歷,它記載著一名沂蒙山婦女一心跟黨走的心路歷程和生命歷程。還是姑娘時的蒙陰女子郭雲英,趕上了解放戰爭的洪流,她在16歲時,就和姐妹們一起做軍鞋。三尺土布、一條麻繩,一把錐子,一把剪刀,常常是數著星星、借著月光做到天亮。到21歲出嫁時,這個瘦弱的姑娘做了300多雙軍鞋。

郭雲英做最后一雙軍鞋時,開國大典的禮炮已經響了,也就一直沒人來取鞋。但她明白這是給隊伍上做的,咱是跟黨走的人,要一直等黨派人來取。這雙鞋就這樣被保存到櫃子的最底層。孩子們問過,老伴也要過,但她從不為所動。上世紀80年代,一位文史工作人員來到郭雲英家。當年豆蔻年華的沂蒙山女孩,已是華發滿頭的六旬老人,她用顫巍巍的雙手,翻箱倒櫃,取出這雙比她孩子的年齡還要大的布鞋,請對方轉交給部隊。

這雙鞋被送到了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

蒙陰縣原黨史研究室主任李作義對此很有感慨:沂蒙人淳朴,也很倔強,隻要認准了的事,就一條道走到底。隻要跟定了共產黨,哪怕付出畢生的精力乃至生命,他們也絕不回頭。

在蒙陰,還有一位傳奇女子,她叫李鳳蘭。解放戰爭時期,李鳳蘭的未婚夫王玉德參加了解放軍,眼看定好的婚期臨近,未婚夫始終沒有回來。這個婚是結還是不結?家裡人猶豫了。最后李鳳蘭自己拿主意:既然跟定了王玉德,早結晚結都一樣,那就先結,結了婚能讓他在戰場上安心殺敵。

和誰結婚?奇特的一幕出現了:李鳳蘭和嫂子抱著的一隻大公雞拜了天地。

嫁到王家后,李鳳蘭跟著公婆耕田種地,攤煎餅,做軍鞋。直到解放后,她才得到丈夫犧牲的消息,自始至終,夫妻倆未謀一面。縱是如此,李鳳蘭仍是給公婆養老送終,領養了兩個孩子,終生未嫁。

在中國歷史上,曾不隻一次上演過女子和公雞拜堂成親的故事,那是在封建禮教下、在婦女被壓迫的時代,女人不得已作出的選擇。然而,沂蒙女子李鳳蘭卻主動與公雞拜堂,拜堂后縱是與丈夫不曾謀面,也終生不悔,孤獨走過60年。

是什麼力量支撐她這樣做?聽聽她那質朴的話語吧:“俺丈夫參加的是解放軍,跟的是共產黨,俺就要守住解放軍的家,給解放軍的父母養老送終!”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講要堅定理想信念,難道不應從這位沂蒙山女子這裡得到一點啟示嗎?無論是什麼年代,她那種對信念的堅守,總是讓人尊重和欽佩的。

沂蒙兒女明白,守好軍人的家,守好黨和軍隊的人和糧,就是守住了勝利和希望。1941年11月,日寇包圍沂南縣五空橋村,抓捕了掩藏八路軍35萬斤糧食和30多條槍的村長劉世矩。為了逼他說出所藏的物資,日寇先是將他暴打一頓,再放進鍘刀恐嚇,如此重復了三次,劉世矩愣是沒吐一個字。事后,劉世矩得了個“三鑽鍘”的綽號,他說:“就是讓我下半輩子躺在鍘刀上,鬼子也休想得到一粒八路軍的糧食。”

1939年的第一天,山東有史以來第一張共產黨和人民的報紙——《大眾日報》,誕生在沂水縣雲頭峪村。8月20日,記者來到雲頭峪,大眾日報社老房東劉茂菊老人的兒媳狄元梅,為我們打開了這座寧靜的小院:正面是三間瓦房,東面則是兩間老房,石頭牆,草屋頂。狄元梅說,這兩間房原本是公婆的新房,干村支部書記的公公牛慶祿聽說大眾日報社要找一間隱蔽的房子當印刷所,便和劉茂菊商量,主動將新房騰出來,搬到堂屋和老人同住。

“當時印報紙是嚴格保密的,幾乎每天晚上我公公都在院外站崗放哨。”狄元梅說,六個月之后,印刷所搬走了,但他們卻對這段歷史念念不忘。“我婆婆在世時經常提起當年的事情,每次說起來精神頭就特別好。”1991年,報社給狄元梅在小院旁邊修了新房,但她始終割舍不下那兩間老房,每隔段時間就來院子裡打掃一下,拔拔草、掃掃灰。

此后,大眾日報社先后轉戰沂南、莒縣、莒南、費縣等老區的100多個村庄,每遇險境,就有鄉親挺身而出。為掩護報社員工和器材,160多位沂蒙人民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8月22日,我們來到此次沂蒙採訪的最后一站莒縣夏庄鎮,在這裡的紅色群落影像展館,我們再一次感受到心靈的震撼。一進入展館,437位夏庄鎮建國前老黨員的照片,像一股股激蕩歲月的紅流扑面而來。這是中國現存最完整、最壯觀的紅色群落。

鎮黨委書記鄧兵告訴我們,夏庄既是革命老區,也是當年當兵、入黨的聚集地,當時全鎮域人口僅1萬多人,入黨的就有1600多人!照片中的老黨員,如今健在的還有148人。

展廳的中間有一面牆,牆上貼滿了400多位老人當年的入黨申請書。看著這些有些發黃的表格,看著上面並不規整優美的字體,甚至是一兩句簡單的語言,不由得讓人熱血澎湃。它們表達著沂蒙兒女在槍林彈雨中的生死抉擇,表達著沂蒙兒女一心一意跟黨走的堅定決心。

莒縣是“毋忘在莒”典故的出處所在,說的是春秋時齊國公子小白,曾逃難到莒國,過著寄人籬下的日子,后回國繼位成就大業,是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一次君臣痛飲,齊桓公盡顯得意之氣,其師傅鮑叔牙奉杯而進曰:“使公(齊桓公)毋忘出奔在於莒也。”

黨中央部署進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省委將沂蒙老區確定為群眾路線教育基地,在一定意義上說,也是讓我們不要忘記當年的艱苦歲月,不要忘記當年在沂蒙老區形成的群眾路線好傳統,在新時期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繼續贏得人民的信賴和支持,帶領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毋忘在莒,毋忘沂蒙!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