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要聞要論

從沂蒙根據地看黨群魚水情是怎樣形成的

2013年09月06日16:32  來源:大眾日報

人民的深情厚誼

他們世代生活的這片大山,雖然貧瘠,但一旦沐浴春風春雨,就要竭其所能營造一個萬紫千紅的世界奉獻給春天。沂蒙人民,就是這樣向“為老百姓辦事”的共產黨表達著深情厚誼。

在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村,曾有一幢百年老屋,裡面曾住過一位百歲老人——王換於。這個當年於姓人家用兩斗谷子換回家做兒媳婦的王家妮子,多少年來像山裡的大多數女人一樣在灶台庭院間默默勞碌。直到有一天,這裡走進一群人,他們一口一個“大娘”叫著,搶著掃院子、挑水,一有槍聲就往前方跑,要把那禍害老百姓的東洋鬼子趕回老家去。更有一個城裡來的妮子,長得像山坡上的花兒一樣俊,一見面就挽著她的胳膊,不笑不說話,一說話就叫“娘”,和她像親娘倆一樣親。就是這麼一個好閨女,被鬼子抓去了,殺死了。人家一個城裡娃,跑到咱這山裡來,圖個啥?陳若克,你是大娘一輩子的痛!

終於有一天,年過半百的她站到鐮刀錘頭前,庄嚴地舉起自己的拳頭。這個幾乎被勞碌和貧窮榨干的生命,從此煥發出沂蒙山石一樣的力量。在她的帶動下,幾個兒女也加入了共產黨。

王換於家,曾是抗戰時期中共山東分局、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部、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的駐地,曾住過徐向前、羅榮桓、朱瑞等領導干部。

1939年,八路軍設立了一個托兒所,王換於負責照看八路軍領導干部的孩子。第二年,鬼子掃蕩,孩子需要轉移,到哪裡去?她主持開了家庭黨員會,主動承接過任務——把托兒所轉移到自己家。她把這一決定向八路軍領導人徐向前作了匯報,徐向前欣然同意。

8月16日,我們在沂南縣城見到了王換於的大兒媳張淑貞,年已百歲的張淑貞行走自如,頭腦清醒,口齒清晰,

她當年曾參加這一行動。張淑貞說,一家人先是在村后嶺挖了一個大地窖,在東山挖了一個山洞,以備形勢緊張時將孩子向這裡轉移。孩子越來越多,人手也越來越不足。許多孩子正吃奶,光靠她和弟妹的奶水遠遠不夠。“我和婆婆就挨家挨戶打聽,誰家的孩子夭亡了,就動員婦女不要把奶退回去,把隊伍上的孩子給她撫養。稍大點的孩子,就給抗日堡壘戶照料,就這樣安排下去20多個。我們家留了10多個年齡小、體質差的。”

由於生活條件差,奶水越來越少,留下的這些孩子也不夠吃了。王換於決定,自己家的孩子喝粥、吃粗糧,讓同志們的孩子喝奶、吃細糧。“婆婆跟我們說,自己的孩子就是死了,也不要緊,有你們在,還能生養,可同志們的孩子要是死了,恐怕有的就斷了血脈了。”媳婦們記住了婆婆的話,托兒所辦了3年多,先后哺育過羅榮桓的女兒羅琳、兒子羅東進,陳沂的女兒陳小聰等黨政軍干部、烈士的42個孩子,這些孩子無一傷亡,但王換於卻有4個孫子先后夭折。

對於陳若克烈士,張淑貞記憶猶新。她說:“俺家住過很多八路軍女干部,都管俺婆婆叫‘娘’,管我叫‘大嫂’。”陳若克后來與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結婚,王換於以母親的身份,在老屋裡為朱瑞和陳若克辦了婚禮。婚后陳若克一直住在老屋裡。

1941年日寇大掃蕩,陳若克已懷孕8個多月,張淑貞和婆婆想把她藏起來,可她說:“我是黨的干部,如果遇到危險就藏起來,還怎麼號召群眾抗日?”她堅決跟部隊轉移。不久,陳若克不幸落入日軍手中。在日軍百般折磨下,陳若克早產生下一個女嬰。獄中的陳若克毫不屈服,慷慨就義,年僅22歲。剛出生沒幾天的孩子也被活活刺死。

部隊幾經周轉,冒死把陳若克母女的遺體搶運回來,送到王換於家。那天晚上,王換於帶著兩個兒媳,坐在昏黃的油燈下,邊哭邊為陳若克母女做壽衣。第二天,她賣了兩畝地,買了口棺材,又將嬰兒的遺體單獨裝進一隻小木匣,放在若克的棺材上面,一家人把陳若克母女葬在了自家的菜園裡。王換於這是把陳若克當作女兒下葬。

今天我們在和平、富足的環境中重溫這個故事,心中依然掀起重重波瀾:當年在日本鬼子大掃蕩的形勢下,王換於一家埋葬八路軍的干部要冒多大風險!據張淑貞講,當時隨時有漢奸告密、被鬼子抓去的危險。在今天看來,賣掉兩畝地也許不算什麼,但在當時,一個山區人家積攢兩畝地是多麼不容易,這兩畝地是王換於一家的救命地。可他們為了安葬一位八路軍女干部,卻義無反顧地賣了。

1989年,王換於老人在101歲時告別老屋,謝世而去。

在蒼山縣,發生了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賣了給八路軍買糧食的真實故事。她的名字叫方蘭亭。

早在1931年,方蘭亭就和丈夫周振蒼成了地下黨的秘密聯絡員。1939年秋,擔任四縣邊聯縣委交通員的周振蒼被鬼子殺害,鬼子殘忍地割下他的頭顱,挂在村頭的炮樓上示眾。方蘭亭帶著滿腔悲憤,掩埋丈夫的尸骨。八路軍戰士對她說,大嫂,您別著急,我們幫你討還這個血債!方蘭亭盯著八路軍隊伍,一個個青春的面龐都朝向她,她看到了復仇的希望。她把對敵人的刻骨仇恨,轉化為對人民軍隊的銘心大愛。

1940年,方蘭亭家裡住了八路軍一個班的戰士。糧食不夠吃,她又不忍看戰士們挨餓,偷偷將小女兒賣掉,換回20斤小米做給戰士吃。戰士們知道她家已沒有糧食,起了疑心。追問下,方蘭亭才說出了實情。

一個班的戰士,齊唰唰跪在方蘭亭跟前,泣不成聲。

戰士們湊起黨費,將她的女兒贖了回來。

電影《沂蒙六姐妹》,是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影片反映了一個普通家庭感人的擁軍故事。小男孩臭臭的奶奶,丈夫支前送彈藥犧牲,兩個兒子全部送上前線,也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兩個兒媳又上了,抬擔架,搭人橋。老人寧願孫子挨餓,把家裡的糧食全部攤成煎餅,充作軍糧。

看了這部影片,看了方蘭亭的故事,你會想到一點:隻要老百姓沒被消滅光,就消滅不了共產黨,消滅不了共產黨的軍隊。

在沂蒙山區,至今流傳著一個尋找“白菩薩”的故事。

1940年前后,八路軍山東縱隊來到沂南縣馬牧池鄉一帶,縱隊衛生部長白備武醫術好,待人親,一有空就帶著醫療人員跋山涉水給老百姓看病,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症。純朴的山裡人不知怎麼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就稱他為“白菩薩”。

“菩薩是什麼?是救苦救難的。把共產黨干部稱為菩薩,你說這是種什麼感情?”一位黨史研究者對我們說。

日軍對馬牧池一帶掃蕩時,不知從哪裡傳出“白菩薩叫鬼子打死了”的傳言,四裡八鄉的群眾急了,他們聚在一起商議,最后決定:“怎麼著也得找著白菩薩。這麼好的人,就是死了,也得把尸體運出來,不能讓鬼子糟蹋了。”

一幅感人的畫面出現了:前方炮聲隆隆,七八十名沂蒙山庄稼漢,推著獨輪車,迎著炮火向馬牧池趕去,哪裡的槍炮聲最響,他們就沖向哪裡,哪裡就響起徹天的喊聲:“白部長,白菩薩!”正當喊得焦急時,白備武突然出現在眼前。他突圍出來了。這些聽到槍炮聲就緊張的庄稼漢,此時仿佛忘記了周圍的炮聲,仿佛忘記了正進攻的鬼子,一個個搶著跟白菩薩握手,以山裡人特有的大嗓門嚷嚷:“俺說白菩薩死不了,你還不相信”、“誰造的謠啊,敢咒白菩薩,不得好死!”

感受到沂蒙人民深情厚意的,還有一位“廖菩薩”。

抗戰剛爆發的時候,散兵游勇、土匪、小混混在沂蒙山到處橫行,十幾個人就佔山為王,一個小山頭就成為打家劫舍的山寨,搶糧、搶錢、搶女人,人民不堪其擾。1938年5月,八路軍山東縱隊四支隊司令廖榮標率領部隊來到沂南,部隊對人民秋毫無犯,還幫鄉親們種糧、收糧、看病,更消滅了禍害人民的土匪。“這不是菩薩兵嗎?”不知是誰喊了第一聲,這裡的老百姓開始稱廖榮標為“廖菩薩”。

一段時期,廖榮標身體不好,老百姓挂念起來,給部隊介紹民間醫生、推薦土方子。史料記載,時任山東戰工會主任黎玉在一次談話中說:“老百姓晚上睡覺前禱告,祝‘廖菩薩’身體健康。”

尋找白菩薩、為廖菩薩祈禱,反映了共產黨干部在老百姓心中有多麼崇高的地位,老百姓對他們是多麼親近。今天我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重溫這些故事,除了看到這一點,更要看到:菩薩在民間是救苦救難的神靈,我們的干部給老百姓做了好事、做了實事,才贏得了這樣受愛戴的稱號,才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深情厚意。永遠為老百姓做好事實事,這是共產黨人的立身之本。

分享到:
(責編:權娟、楊媚)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