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之有效的群眾工作
“依靠人民是我們黨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的力量所在。正如毛澤東常用的一個比喻‘水裡可以沒有魚,但魚兒卻永遠離不開水’。怎麼依靠?就是群眾工作必須行之有效。”山東社科院副研究員韓冰說。
就拿減租減息群眾運動來說吧。這是一項需要全社會參與的規模巨大的系統性工程,大有“老虎啃天,無處下手”的感覺。怎麼辦?劉少奇同志引導大家探索出“中心突破”法。中共山東分局首先確定濱海區的莒南、臨沭兩縣為“雙減”實施中心縣,組織了由200多名干部參加的工作團,分別到莒南縣的仕溝區、筵賓區和臨沭縣的大興區、蛟龍區進行試點,干部入村時,首先安排一個人與保長配合,對地主士紳進行統戰和宣傳,解釋減租減息不妨礙他們的利益,並絕對強調交租交息,其他幾個人則去做佃戶、雇工的工作……每一個步驟,都嚴謹細致,做到萬無一失。取得經驗后,在沂蒙根據地全面展開。據統計,到1944年,開展減租減息村庄佔到沂蒙根據地的63%。
利用報紙指導工作,劉少奇同志作出了榜樣。他當時專門到大眾日報社,找到社長陳沂同志,具體商洽了有關“雙減”的宣傳事宜。少奇同志曾給華中根據地蘇中區黨委寫了一封關於農救會工作的信,為給山東提供農會工作方面的借鑒,他把這封信重新修改后,以一個普通撰稿人的身份給了《大眾日報》。1942年6月10日,《大眾日報》以《鹽城農救工作經驗》為題刊載了此文,6月19日,應劉少奇的介紹,《大眾日報》又刊載了《鹽城縣農救會第一次代表大會總結》等材料。這些文章,成為山東減租減息運動的好教材。
為響應少奇同志的指示,大眾日報社將報社機關遷出分局機關,搬到莒南縣洙邊區壯庄,一方面派出機關同志,換上群眾服裝,親自參加駐地減租減息群眾運動,另一方面大力報道減租減息運動。從5月1日起到7月4日兩個多月內,發表社論17篇,及時提出問題,指導運動發展。同時,發表有關運動的報道117件。
發現典型、典型帶動,是組織群眾、發動群眾的有效手段。
《沂蒙山小調》的詞作者阮若珊2001年去世,在2000年底和2001年初她跟老戰友王杰有個談話,深情回憶了在沂蒙根據地的生活。她說:“在抗戰勝利前夕,准備大反攻、動員大參軍的日子裡,(山東)分局宣傳部長陳沂同志向我們介紹了莒南縣劉家扁山一段動員參軍的動人故事(說的是村干部劉紀湘帶頭報名參軍,他的父親、妻子、丈母娘激烈反對,最后在村干部和鄉親們的耐心開導下,又高高興興地送劉紀湘上了前線)。我們全團人馬,編、導、演、舞美,所有人員進駐這個山村,和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真正是同吃、同住、同勞動。經過近半年的深入體驗生活……最后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由李林、賈霽執筆創作出《過關》這出話劇。演出后,在山東解放區引起轟動,對‘准備大反攻,動員大參軍’起了很好的作用。”
群眾的眼睛始終是雪亮的,群眾的心裡更是萬分明白,不僅看你怎麼說,更看你怎麼做。隻有從看得見摸得著的細節入手,才能一點點地融入群眾之中。
1939年3月,八路軍115師代師長陳光、政委羅榮桓率師直機關、直屬隊和343旅686團2000余人進入魯南地區。進駐蒼山縣大爐村時,一些地方群眾因為不了解八路軍而心存疑慮,關閉寨門。八路軍就在寨門外休息,老百姓在圍牆上觀察這些兵,他們怎麼不砸門?有大膽的農民看到戰士干裂的嘴唇,就用繩子把水桶遞下去,讓他們喝。他們發現這些兵不是“老總”,慢慢地,他們把門打開了。
剛開始指戰員幫農民收庄稼,群眾害怕搶佔糧食而婉言謝絕。后來,群眾看到八路軍收完庄稼不但不要,還捆好送到家裡,漸漸地就消除了疑慮。當地百姓說:“自古以來沒見過這樣的隊伍。”
發動群眾,首先要團結鄉村開明紳士,團結覺醒早的農民。通過他們的影響,再影響更大的群體。
萬春圃,1882年生於蒼山縣上大爐村,家中擁有200多畝良田和500多畝山場,他為人耿直,有強烈的正義感和愛國心。1939年9月,八路軍115師到達抱犢崮山區后,羅榮桓政委就住在他家。
萬春圃看到羅榮桓和戰士們一起吃粗糧淡飯,就特意讓夫人炒了一盤辣子雞丁送去,羅榮桓得知后,立即讓妻子林月琴拿出錢來讓通訊員拿過去,並叮囑要給萬家講明“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我軍的規矩,不要讓萬春圃產生誤會。共產黨的仁義打動了他,讓他慷慨打開糧倉,砍伐鬆林,還動員其他紳士陳毓山、盛清沂、劉子才、王拱辰等人,捐糧獻款支援八路軍。其中陳毓山一次就拿出五萬斤小麥。“民族解放戰爭,沒有佔人口半數的婦女參加,要取得民族解放的勝利是不可能的,要爭取民族解放就必須把佔人口半數的婦女動員起來……”這是曾任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婦女委員、山東省婦女救國聯合會常委的陳若克烈士的話。
我們在沂南縣發現了《山東省聯合大會史料匯編》,其中有1940年8月14日早飯后、15日晨6時至下午5時,陳若克作《婦女工作新任務》的報告。時年陳若克21歲,報告4萬多字,當時參加會議的記錄者評價說,報告“實際模范例子甚多”。
我們仔細讀完全文,感覺陳若克對山東婦女工作太熟悉了,沒有一句套話、空話。我們的干部就是從最具體實在的事做起:發動婦女,做軍鞋、攤煎餅,照顧傷病員……
陳若克講了兩個生活氣息很濃的細節,是發動婦女的非常形象的說明——
魯西有些迷信老太太組織善人救國會。“經過工作同志去耐心地說服,把她們念的佛學會一些,灌輸以抗日的內容,講給她們聽,引起她們的覺悟﹔更抓住她們中的領導人物,加強對她的說服教育(如有些大善人出去講道時,就說‘過去我們燒香行善是慢板,現在打鬼子是快板’)。迷信組織就被改造了。”
“一貫道本是漢奸組織,為我們婦女同志利用。經過耐心艱苦工作,把他們改造為抗日的團體。為了進行這一工作,我們同志曾去賠(陪)那些老太太在黑屋子裡跪一天,用她們的理論改作抗日的理論,說‘鬼子漢奸亂世,八路軍來救世’。”
這些幾十年前的工作方法,對每位參加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黨員干部,對我們做好群眾工作仍有著啟發和指導意義:群眾工作事無巨細,能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耐心細致,潛移默化,才能達到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