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要聞要論>>理論分析

王兆憲: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應注重載體建設

——貫徹落實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講話精神的思考

2014年02月17日09:50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1月20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了重要講話。習總書記強調:“市縣領導機關、領導干部和基層單位同人民群眾的聯系更直接,其不良作風更直接損害群眾利益、傷害群眾感情。必須著力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認真解決損害群眾利益的各類問題,切實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習總書記的講話一針見血,切中要害,直截了當地指明了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目標和任務,注重解決問題,緊貼基層實際,是各級黨組織下步工作的綱領性文件。

那麼,如何才能避免傷害群眾感情、損害群眾利益問題和現象的發生?就是要著力在載體建設上下功夫。隨著農村綜合改革不斷深入,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之后,農村經濟社會加速轉型,群眾對基層組織的依賴性降低了,干部怕見群眾、脫離群眾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基層干部沒事干、不會干的問題也就相應地暴露出來了,成為我們新時期必須面對和破解的課題。在這一新形勢下,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既十分必要和緊迫,但更應該重視載體建設,通過建立一套科學高效的載體,讓基層干部工作有方向、聯系有渠道、服務有平台,進而實現干部作風的轉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在加快發展和致富的道路上同舟共濟、攜手並進。

針對這一課題,十八大召開之后,龍江縣就致力於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思考和實踐,通過廣泛深入調研,集中干部群眾智慧,總結實踐經驗,創造性地構建並實施了“1+3”群眾工作法,即:構筑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一個平台——群眾之家,建立黨員干部聯系服務群眾的三項機制——民情下訪、民事代理和民生在線,轉變了干部作風,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問題,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提升了干部素質和能力,開創了黨的群眾工作的新局面。

一、立足群眾理念,成立“群眾之家”,擺正黨員干部和群眾之間的關系

近年來,由於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整個社會處在極其深刻的轉型變革之中,體現在干部身上,有的黨員干部對黨的宗旨的堅持淡化了,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感情淡薄了,真心實意地為廣大群眾謀利益的事情減少了,脫離群眾的危險突出了。甚至有的干部發生了角色錯位,由“公仆”變為“主人”,從根本上脫離了群眾﹔有的看不起群眾,怕接觸群眾,從心理上拒絕了群眾﹔有的不關心群眾,對群眾反映的問題漠不關心、久拖不辦,從感情上傷害了群眾﹔有的與民爭利,濫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在陣營上推開了群眾。

在這個發展與改革面臨拐點的關鍵時刻,中央看到了問題所在,為了解決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及時啟動了自我教育、自我淨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斷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讓黨員干部走基層、接地氣、轉作風,始終與群眾站在一起,明確“依靠誰”﹔加強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將深入基層、走進群眾固化為黨員干部的常態行為,弄懂“為了誰”。正如習總書記一貫強調的:“我們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自覺實踐這個群眾觀,這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重大問題。”

群眾觀念樹立了,那麼怎樣體現這一觀念,或者說通過一個什麼樣的載體去增強和落實群眾觀念。實踐中,龍江縣通過建設“群眾之家”來加強與群眾的聯系,使群眾有歸屬感,進而加強基層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建設群眾之家,最本質的問題就是執政理念的變化。通過整合最優質的辦公資源、最高效的服務資源,更好地服務群眾,從而徹底轉變部分基層組織在群眾心中的衙門形象,轉變干部的官本位思想。按照“群眾即是家人”的理念,本著因地制宜、節儉支出、方便群眾的原則,在基層黨組織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群眾之家”,並科學設置休息區、辦公區和活動區,構建了群眾之家、服務窗口、政務中心“三位一體”的服務群眾工作新格局,實現了基層公共資源向群眾的有效開放。

針對群眾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好的辦公資源讓位給群眾,定期組織開展活動。以景星鎮為例,在“群眾之家”中組建了詩詞、書畫、攝影等9業余文化團體,打造了群眾休閑娛樂的平台﹔再以龍江鎮龍東村為例,在“農民之家”建設了農民大舞台、農民書屋等活動場所,每天定時向群眾開放,使群眾的業余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基層的具體做法豐富了“群眾之家”的內涵,群眾與干部的距離近了,破除了基層組織的衙門作風和官僚習氣,一些矛盾自然地得到了化解,基層的精神文明建設得到了提高和升華。

“群眾在我們心中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群眾之家”建設以來,群眾的反映是:環境變好了,有沙發坐了,有熱茶喝了,還有干部提供高效服務﹔辦事方便了,以前辦事找不到門,“東屋西屋找、樓上樓下跑”,現在實行一站式接待、陽光化辦公、代理式服務,一件事不用跑第二趟﹔干部變體貼了,學會了微笑服務,主動為群眾端茶遞水,問寒問暖,服務態度已經得到了群眾的認可,消除了干群之間的距離感和陌生感。通過建設“群眾之家”,對全體干部進行了“為人民服務”的再教育,在思想深處扎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之根,重鑄了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永葆了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分享到:
(責編:權娟、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