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以楊善洲為鏡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雲南:領導干部不能在機關作盆景

人民網記者 張帆 江琳 胡洪江

2013年09月18日08: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他,當官卻不像官,腳穿草鞋奔波在田間地頭,退休后又扎進大山種樹﹔他被大家稱作“老倌”,將邊陲保山變成滇西糧倉……他叫楊善洲,原保山地委書記。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他像一面明鏡,充分展現出領導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精髓。這面鏡子,能對照認知不足,能對照淨化心靈。

  初秋,大亮山上善洲林場,青鬆如蓋,涼風習習。

  圍坐在簡陋的林場工棚裡,雲南省委常委班子成員踴躍發言,查找自身在學習實踐黨的群眾路線中的不足。有常委說,“文件多、會議多、應酬多的三多問題,我雖深惡痛絕,但解決的決心不大,措施不夠有力”﹔有常委說,“以前在縣裡工作,深入田間地頭是家常便飯,但級別越高,脫離群眾的危險越大”……

  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雲南找到一面明鏡——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他當官卻不像官,幾十年保持朴素本色。就是這位被群眾喚作“老倌”的領導干部,將邊陲保山打造成了全國聞名的“滇西糧倉”,把一片荒山禿嶺育成價值3億多元的浩瀚林海。

  這面鏡子,充分展現了領導干部“為民務實清廉”的精髓﹔這面鏡子,能照出斑點污跡,能對照認知不足,能對照淨化心靈。雲南省委書記秦光榮說,“每一位領導干部在他的面前都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悟。”

  為民

  “共產黨人什麼困難都不怕,就怕脫離群眾”

  穿過層層林海,來到雷打樹村村民李金柱家的蔬菜地,“一年到頭,地都不閑,種蘿卜、菜花、包心白……1畝地年收入至少6000元。”李金柱說,過去村裡缺水,有地也難種。是善洲書記帶頭植樹造林20余年,才使荒山披綠、細水長流。

  那是1988年,楊善洲退休后沒有到昆明安享晚年,而是卷起鋪蓋,一頭扎進風一吹沙塵就滿天飛的大亮山。“山不綠,地瘦薄,這是山裡的窮根子。”60歲的老人心疼地說:“周圍那麼多村民,根本沒有致富的途徑,我是來種樹的啊!”

  對群眾,楊善洲感情深重。2002年,楊善洲曾在筆記本上寫下“共產黨人什麼困難都不怕,就怕脫離群眾,失掉自己。”當時,已是他退休后的第十四個年頭,但時刻警醒和維護黨群干群關系的意識早已成為這名老共產黨人的自覺。

  “做群眾工作,首先是個感情問題,有了深厚的百姓情懷,就有了為民利民的自覺自願。”雲南省審計廳廳長劉明這樣評價楊善洲,“他處處從農民的角度去理解農民,從農民的角度去思考怎麼‘為民’,並從農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樣‘為官’,這使他與父老鄉親始終保持著一種水乳交融的緊密聯系。”

  如今,昔日山光水枯的大亮山,森林茂密得望不著邊。林場場長周波告訴記者,按照當年楊善洲與周邊村民達成的“國社合作”建場方案:今后樹林收益按“國家八成、村民兩成”分紅。今年,林場決定作個調整:將國家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的八成分給當地村民。“大爹生前反復囑咐我們,不能讓群眾吃虧。”周波說,“先讓村民改善生活,也是完成老書記的遺願。”

  以楊善洲為鏡,在學習教育、聽取意見環節,雲南省委提出第一批整改的8個方面15項配套措施,堅決解決辦事難審批難落地難“三難”問題,切實讓群眾得到實惠。同時,向社會公布整改內容,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從現在就改、從身邊存在的問題改,改一項、公布一項,做到邊查邊改、立改立行。

相關新聞

雲南:以楊善洲為鏡 練轉作風之功

人民日報評論員:以先鋒模范為鏡

 

分享到:
(責編:權娟、趙晶)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