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歷史:從民心向背看政權得失
□ 張躍南
得民心者得天下,這是一個亙古不變的真理。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可以改天換地,這已被無數史實所証明。正是依靠密切聯系群眾,我們黨才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通過六十多年前共產黨與國民黨的斗爭過程與結果,就能清楚地看到人民群眾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從國民黨一邊看
國民黨在執政過程中,可以說自上而下腐敗透頂,根本不顧百姓死活。毛澤東曾淋漓盡致地抨擊過他們:“抗戰以來,有發國難財至一萬萬元之多者,有討小老婆至八九個之多者。舉凡兵役也,公債也,經濟之統制也,災民難民之救濟也,無不為貪官污吏借以發財之機會,國家有此一群虎狼,無怪乎國事不可收拾。人民怨情已達極點,而無人敢暴露其凶殘。”
面對有亡國亡黨之危險的腐敗,作為最高領袖的蔣介石並不做徹底解決,而是一方面大肆中飽私囊,一方面還搞什麼無關痛痒的“新生活運動”。他大搞特務政治,實行恐怖統治,槍殺愛國人士。1938年10月武漢陷落后,蔣介石決定毀滅長沙,實行“焦土抗戰”,於11月12日午夜,放火焚燒長沙。熊熊大火燒了七天七夜,有83萬居民的長沙城化為灰燼,至少萬余人葬身火海。1938年6月6日,日軍攻陷開封,蔣介石下令炸開黃河大堤,洶涌的黃河水居高臨下、一瀉千裡。據當時報紙報道:“滔滔大水,由中牟、白沙間向南泛濫,水勢所至,廬舍蕩然,罹難民眾,不知凡幾。”據統計,河南、安徽、江蘇三省44個縣、市受災,近400萬人外逃,近90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10億多元。另據報道,總計受災人口超過6000萬。讓人民群眾付出如此巨大而慘重的代價,結果僅使日軍暫時停止西攻鄭州,將武漢的淪陷時間至多推遲了一兩個月而已。
國民黨在政治上喪失民心,在軍事上也失去民意。1948年8月,即全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的時候,蔣介石為挽回頹勢,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討會時不得不承認:“就整個局勢而言,則我們無可諱言的,是處處受制、著著失敗。”他斥責大多數國民黨軍隊高級將領“精神墮落,生活腐化,革命的信心根本動搖,責任的觀念完全消失”。擁有800多萬正規軍的國民黨軍隊為何屢遭敗績呢?是什麼原因使戰爭出現這樣戲劇性的進程與結果呢?
第一,國民黨發動內戰不得民心。任何一場戰爭都必須贏得民眾足夠的同情與支持或者最少得獲得一定程度的默認,這場戰爭才能取勝。八年的抗日戰爭使中國經濟受到極大破壞,人民的生活極度貧困,迫切需要盡快恢復生產、改善生活,享受抗戰勝利的成果。但是蔣介石沒有看到這一點,或者他雖然看到了,卻無視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蔣介石以武力統一了中國,這使他深信軍事萬能,悍然發動內戰。戰事未起,國民黨首先在民心這個最重要的勝利因素上輸給了共產黨。
第二,蔣介石沒有及時實行民主。蔣介石沒有認真想過,他的幾萬黃埔軍為何可以打敗上百萬的軍閥部隊,卻對付不了數量有限、裝備落后的紅軍?直到徹底失敗逃到台灣后,他才明白其中的道理——當初他之所以能以幾萬人的部隊打敗北洋政府的百萬軍隊,是因為他當時代表了孫中山的自由民主理想。而同樣的道理,他的美式裝備之所以對付不了共產黨的小米加步槍,是因為他沒有解決中國農民的生存問題。在一個生產力極度落后的國家,土地是農民唯一的生產資料。沒有了土地,就沒有了活路﹔沒有了活路,農民就要造反。
對於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張學良看得非常清楚,他曾經感慨地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國民黨不得民心,把老百姓逼得都當共產黨了。”當老百姓和共產黨站在一起,國民黨也就陷入被動挨打的汪洋大海之中。張學良舉了許多生動的例子來說明國民黨的民心盡失:“‘剿匪’的事歸我管之后,我去各部隊巡察,那才知道,共產黨真厲害呀!你一不小心,他就來襲擊你了。我的一個部下,帶著一個營的人,讓共產黨給襲擊了。是這樣的,他出去,好像為什麼事情出去考察,看見一個老太婆在門口縫鞋呢,她是共產黨的偵探、眼線。我們的軍隊來了,她怎麼辦?在那兒,地上立有一個杆子,她那個門上有根繩子,她一拉門上的繩拴,杆子就倒下來了。共產黨看到了,就知道有軍隊來了。”“我們的軍隊在那兒駐扎,一個小孩,十五六歲的小孩跑來玩兒,一邊玩兒,一邊把我們的軍隊都數了,有多少炮,大概有多少兵,他都給你數了,然后,他跑去向共產黨報告。那共產黨的玩意兒可多了。”“那個劉殿華的軍隊,到一個地方,當地的人給他擺上酒席,放鞭炮表示歡迎,但老百姓在鞭炮裡面藏著炸彈,鞭炮一響,引燃了炸彈,把劉殿華炸死了,軍隊首長都被老百姓炸死了呀。”
對於國民黨為何敗退台灣,張學良一針見血地指出:“那是自己找的。不是國民黨把大陸丟了,是大陸人民不要國民黨啦。簡單地說,國民黨在大陸時,把大陸看成征服地一樣,沒有想到這是自己的國家,什麼都要,房子、女人、錢。這幫壞蛋真讓人傷心!”張學良總結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民心盡失。
從共產黨一邊看
如果說張學良看透了國民黨喪失政權的要害,那麼,他對共產黨為何能夠贏得民心也看得清清楚楚:“共產黨的厲害,就是共產黨能夠看清這事情的趨勢,知道民眾往哪兒走,他知道了民眾的意思,他就能夠真正去那麼做。”
中國共產黨建黨后就明確提出,黨的任務是為中國廣大人民的利益而奮斗,進行革命活動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1934 年1 月,毛澤東在江西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指出:“要得到群眾的擁護,要群眾拿出他們的全力放到戰場上去嗎?那末,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痒,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他強調,要注意“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他還強調:“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為了給群眾謀利益,革命根據地的黨政組織和黨員干部帶領農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為群眾修橋、筑路、打井、辦教育。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扶助農民發展經濟、保障供給、減輕負擔﹔組織起來辦合作社、運鹽隊,活躍城鄉經濟﹔幫助群眾提高文化水平等等。因為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需,理所當然地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支持。在解放戰爭的萊蕪戰役中,魯中地區參加各種戰勤的農民達到500萬人之多,直接在戰場提供作戰服務的有50多萬人。由支前民兵組成的40多個“子弟兵團”隨軍行動﹔由青壯年組成的戰場救護隊抬著1.6萬多副擔架,推著一萬多輛小車,華東野戰軍移動到哪裡就跟隨到哪裡。在淮海戰役期間,543萬支前民工抱著“毀家支前”的決心,奔走在通往戰場的無數條大路小路上,“最后一粒糧,拿去做軍糧﹔最后一床被,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兒女,送到咱隊伍上”,形成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觀。淮海戰役中有數十萬輛獨輪車和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支前。陳毅曾萬分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正是由於得到了分到土地的農民的大力支持,才使共產黨的軍隊用最原始的運輸工具進行了現代化的戰爭。老百姓憑什麼支持共產黨、支持解放軍?就是因為共產黨分給了老百姓土地,因為解放軍保護了老百姓的土地。
回顧建黨以來的實踐,在處理黨群關系的問題上,我們既有豐富的經驗,也有極為深刻的教訓。歷史經驗反復証明,什麼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好,黨群關系密切,黨就有蓬勃的生機和無限的活力,黨領導的事業就順利發展﹔什麼時候黨的群眾路線執行得不好,黨群關系受到損害,黨的執政地位就受到威脅,黨領導的事業就要遭受挫折。1958 年“大躍進”和十年“文革”就是有力的例証——盡管我們黨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步伐、反修防修,但脫離實際就必然脫離群眾,其結果肯定是災難性的。
歷史告訴我們的真理是:隻有堅持群眾路線,才能使我們黨活力四射﹔隻有充分依靠群眾,才能使我們黨穩如泰山﹔隻有密切聯系群眾,才能使我們黨萬古長青。毛澤東同志在1945年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指出:“應該使每個同志明了,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隻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隻會被我們所壓倒。”
(黑龍江《黨的生活》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 |
>>>點擊進入“全國黨建期刊博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