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與傳統民本思想對比
□ 張躍南
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及其實踐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與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有著內在的聯系,同時又有著本質的區別。這裡,我們通過對比來深入了解黨的群眾路線的深刻內涵。
一方面,黨的群眾路線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有相通之處
首先,兩者都包含著豐富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內容,體現了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從孔子的“仁者愛人”到《左傳》中“天地之間,唯人為貴”的闡述,都折射出了對“民”的重視和敬畏。管仲的“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程頤的“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強調的是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寓政於民、與民同樂的智慧。
傳統的民本思想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傳播和被接受的基礎。欲求木之長者,必先固其根本。中國共產黨早在革命戰爭年代就認識到“萬事民為先”“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朴素道理,並將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根本宗旨統一起來,把自身建設融入到為民解放和為民服務之中。毛澤東同志提出,建立一個“全國范圍的、廣泛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從我們黨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到主張用“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工作成敗的衡量標准,從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的制度建黨到提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理念,從以密切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黨的作風建設到提出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都把密切聯系群眾納入黨的主流意識形態。民本思想中的人民性、民主性內容被傳承、發揚,成為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一種理論來源和文化底蘊。
其次,密切聯系群眾的執政理念,弘揚和改造了民本思想中的進步、合理成分,實現了對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升華。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如何對待人,是檢驗一個時代進步與落后的主要標志。
古代民本思想的最高境界,就是令歷朝歷代中國人心馳神往的“清官政治”。清官政治的一個重要進步就是傳達了“廉者,政之本也”的觀點。密切聯系群眾的理念就是對中國古代“為政貴民”思想的揚棄,如把“民為邦本”思想和從統治階級利益出發重視民眾的“為民做主”思想揚棄為從人民利益出發的“為民執政”思想和依靠民眾、支持和保証人民當家做主的“由民做主”思想,把為政富民思想揚棄為“利為民所謀”思想,把清官思維改造成公仆意識﹔相應地,把基於所謂政治施恩讓步的“讓民監督”轉變為“由民監督”思想。中國共產黨人把傳統的“畏民觀”升華為“愛民論”,提出“人民上帝說”,從而突破了以君為中心的傳統民本觀的樊籬。同時,把傳統的“聽政於民”發展為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即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由此相應地形成了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這實際上超越了“民以君為主”的思想,而把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和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
中國歷史發展的實踐表明:隻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地、徹底地以全新的視角看待人民群眾。早在建黨初期,李大釗在論述“平民主義”時,便勾畫了共產黨人執政為民的理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揚棄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上, 實現了對它的超越和升華,達到了更高的境界,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的核心理念,形成了要求廣大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必須遵循的一系列基本觀點,創立了黨的群眾路線,並將其運用到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之中。
毛澤東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的民本思想,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汲取歷史的經驗教訓,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認真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把人民群眾的革命首創精神和歷史作用加以系統的概括和論述,形成了一整套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觀點及密切聯系群眾的方式方法。他的思想中的人民性,又全部反映在他的領導思想和執政理念中,反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和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主要包括: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力量,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和創造者,要相信和依靠群眾,要向群眾負責等等。
另一方面,黨的群眾路線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有著本質區別
首先,兩者的最終目標不同。毛澤東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服務。”他把“從群眾來,到群眾去”的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鄧小平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各項改革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和歸宿。江澤民關於“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經典論述,顯現了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黨和國家建設的重要課題。胡錦濤則強調:“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實現共同富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強調:“我們黨來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務人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事業和工作就無從談起。”正是基於這些先進的思想理念,我們黨要求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目標。
比較來看,傳統的民本思想是為君主政治提出來的,並逐漸異化為御民術。傳統的民本思想以肯定和維護封建統治為前提,目的是鞏固皇權。盡管在個別思想家的著作中也可以找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始終沒有超出封建意識形態的思想范疇。孔子說:“古之為政,愛民為大。”從這個意義上講,傳統的民本思想是官本位的變種,它體現了朴素的重民主義傾向。古代國家權力的“家天下”屬性及“君”與“民”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是它存在、發展的歷史依據和動力源泉。統治階級把民本作為全面論証君主制度合理性、對百姓進行道德教化以制造順民、培養忠君思想的愚民工具和手段。
其次,兩者的主體是有差異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早就認識到“隻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真諦。在當代中國,人民的概念涵蓋了“社會主義的勞動者和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而傳統的民本思想中的“民”是與“君”“官”相對應的,是屬於“君”的子民,處於被統治地位,在社會發展中不具有主體性。孟子就有“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的治國策略表述。《周禮》將禮儀制度定格在“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規矩中。統治者害怕“暴民”“刁民”起來造反,但他們也認識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不如有目的地加以引導,並作為治病的良藥。民本思想強調,君由上天來選擇,而不是由民來選擇﹔要君為民做主,而不是要人民自己做主,表達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
總之,黨的群眾路線與我國傳統的民本思想既有一致的地方,又有相矛盾的地方。一致的地方是二者都重視人民的歷史作用,矛盾的地方是前者承認人民是歷史和現實社會的主人,后者則認為帝王將相是歷史的主人。這是二者的根本區別之所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