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群眾路線與西方民主思想的異同
□ 肖 林
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西方的民主思想也有著內在的聯系和本質的區別。
“民主”一詞是由希臘語的“人民”和“統治或權威”等詞演變而來,最初的意思是“人民的統治”。“民主”一詞從誕生之初就是一個政治概念。作為一種政治制度,雅典的民主是一種公民自治體制——公民大會擁有無上的權力,權力范圍包括城邦的所有公共事務﹔全體公民直接參與立法和司法活動﹔官員通過直接選舉、抽簽和輪流等多種方法產生﹔官員與普通公民一樣不享有任何特權等。民主的定義是:在一定的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和少數服從多數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
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理論含有民主的要素。毛澤東認為,人民是歷史和社會的主人,這也是他提出要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理論支撐。新中國成立后,他的許多思想、實踐活動和理論,如探索如何實現人民真正當家做主人,探索如何實現國家的強大和人民的富足等,都是圍繞著這一課題進行的。
早在20世紀40年代初,毛澤東就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件是獨立,一件是民主。這兩件東西少了一件,中國的事情就辦不好。”毛澤東把是否實行民主看成是關系到一個政黨、一個政權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他認為,隻有真正實行民主,才能真正治好黨、治好國。民主治黨、民主治國是共產黨人最根本的原則。
2009年,著名民主人士黃炎培之子——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學者黃方毅曾寫過一篇題為《“黃炎培周期律難題”執筆人姚維均百年祭》的回憶文章。文中提到這樣一個著名的歷史事件——
“1945年7月,黃炎培與傅斯年、章伯鈞、左舜生等六位國民參政員訪問延安,與陪都重慶紙醉金迷的烏煙瘴氣相反,黃炎培目睹了革命根據地的一派欣欣向榮。從延安歸來后,他十分興奮。友朋紛紛來探問延安的情況,先父應答不暇,遂閉門謝客,口述延安經歷,由先母執筆整理,一連數日,合作完成《延安歸來》。”在這本見聞錄中有這樣一段最著名的歷史對話:“我生六十多年,耳聞的不說,所親眼見到的,真所謂‘其興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團體,一地方,乃至一國,不少單位都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時聚精會神,沒有一事不用心,沒有一人不賣力,也許那時艱難困苦,隻有從萬死中覓取一生。既而環境漸漸好轉了,精神也就漸漸放下了。有的因為歷時長久,自然地惰性發作,由少數演為多數,到風氣養成,雖有大力,無法扭轉,並且無法補救。也有為了區域一步步擴大了,它的擴大,有的出於自然發展,有的為功業欲所驅使,強求發展,到干部人才漸見竭蹶、艱於應付的時候,環境倒越加復雜起來了,控制力不免趨於薄弱了。一部歷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榮取辱’的也有。總之沒有能跳出這周期率。”
53歲的毛澤東相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隻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隻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新中國成立后,發展民主成了執政黨的主要課題。在新民主主義的旗幟下,民主政治的時代洪流隨著中國革命的不斷勝利而持續高漲,通過政治協商,制定共同綱領,建立聯合政府,產生新型憲法,展現了新中國“民主之治”的新氣象。
應當看到,群眾路線是黨內的民主路線,是黨內民主的生命線,黨內民主必須在群眾路線中落實。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以群眾路線為主線,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獨特優勢。
還應強調的是,密切聯系群眾思想路線的提出,有民本思想的源頭,有民主思想的影響,更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指導。
更應清醒地認識到,黨的群眾路線與西方民主思想也有本質的區別。群眾路線體現我黨民主政治的崇高境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根基。因為任何民主理論、任何民主制度,一旦離開人民群眾這個民主主體,都是一句空話。我們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特色就是群眾路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主歷程、民主實踐証明,群眾路線不僅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而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基本內容和根本保証。群眾路線從理論和實踐上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本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民主本質。我們黨先后提出“工農民主”“人民民主”“新民主主義”等民主概念,並以士兵委員會、工人代表大會、農民協會、工農兵代表蘇維埃、參議會、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等實踐,努力創造出以人民群眾為主體地位的民主政治實現形式。
堅持群眾路線,使“人民”與“民主”結合為一體,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先進性。由於堅持群眾路線,民主政治理想、民主政治理論、民主制度和民主發展道路實現了一體化,民主政治思想不斷體現和實現在始終凸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國家制度、國家形態、國家形式、治理形式以及運行機制之中,使佔社會多數的中下層群眾主導和分享自由、幸福、有序的生活。
判斷民主是否科學的一個重要標准是,誰是民主主體,誰是國家的主人,國家為誰服務。我們黨和國家堅持群眾路線,憲法明確規定最廣大人民群眾為民主主體。圍繞保障最廣大、最普通的人民群眾的民主主體地位,圍繞消滅政治壓迫、經濟剝削和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我們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民主制度體系。群眾路線成就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成就了更科學的民主。資本主義民主鼓吹的“三權分立”政體,理論上代表全民利益,實際上卻很容易被大壟斷資本財團及其代理人所操縱。最廣大人民群眾不能成為民主的真正主體,這樣的民主就不是科學的。
利益問題是民主政治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掌握國家權力的執政黨代表誰的利益、為了誰的利益、保障誰的利益,可以鑒別出民主的真偽。由於堅持群眾路線,黨領導國家所制定的一切法律和政策,都是努力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最大化。而西方執政黨來源於特定利益集團,代表和服務於特定利益集團。他們的政策不是從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出發,而是各個資本壟斷集團博弈的結果。我們說,中國的執政黨忠誠地為老百姓謀利益,使民主更真實。
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之所以堅強有力、之所以不可戰勝,關鍵就在於黨堅持了群眾路線,同人民群眾結成了密不可分的魚水關系。無數事實說明,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與密切聯系群眾分不開的,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群眾路線的歷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