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群眾路線網

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踐行“馬上就辦”紀實【2】

2015年03月12日09:07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踐行“馬上就辦”紀實

  民有所呼 我有所為

  人民需要的不是宣言和承諾,而是行動和實效。

  “進萬家門、知萬家情、解萬家憂、辦萬家事”。

  “四個萬家”是初到福州的習近平提出的工作抓手之一。這四句暖心、貼心的話,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回答了“‘馬上就辦’為了誰”的基本問題。

  “每個領導干部都要懂得,黨和人民把為人民服務的重擔放在我們肩上,這是一種多大的信任和責任。要把這種信任和責任看得比泰山還重。”

  “人民群眾是最實在的,他們不但要聽你說得如何,更要看你做得如何。不光要聽‘唱功’,而且要看‘做功’。”

  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馬上就辦”,從人民的需要出發“馬上就辦”,習近平身體力行。

  福州境內閩江中下游一帶,曾生活著許多連家船民。他們世代以船為家,貧困、漂泊,被人歧視地叫作“曲蹄仔”……

  1991年3月7日,習近平登上了閩江邊的一條“連家船”。彎腰鑽進低矮的船艙,他走近灶台掀開鍋蓋,裡面隻有一點蘿卜干。習近平良久不語。

  這條“連家船”是鄭和金與妻子連水花的家。

  “我16歲上船,結婚也在船上。岸上沒有房子,我們夫妻倆和三個兒子擠在船上,前艙裝貨,后艙睡覺。孩子放學回來,常常找不到船在哪裡。”二十多年前“連家船”上的生活,在70歲的鄭和金記憶裡依舊清晰。

  “我們能有自己的房子住嗎?”拉著市委書記習近平的手,連水花隻忐忑地提了這一個問題。

  “你們放心,房子一定會有的!”習近平有力的回答,至今深深印刻在鄭和金夫婦的心裡。

  登岸之后,習近平立即召開現場辦公會,要求有關部門以強烈的責任心和緊迫感“馬上就辦”,迅速拿出實實在在的措施解決問題。

  十個月后,包括鄭和金夫婦在內的104戶船民家庭結束了“上無片瓦、下無寸土”的生活,搬進了台江區紅星新村的新居。

  今天,每當鄭和金在電視上看到習近平的畫面,依然覺得很親切:“沒有習書記,就沒有我們的家啊。”

  “民有所呼,我有所聞﹔民有所呼,我有所為。”

  “要堅持‘馬上就辦’的作風,切實為群眾為基層解決生產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天淨沙 · 甘霖

  藤山滴水人家,

  長夜倦燈苦捱,

  書記察情令下,

  流水音佳,

  愛民人在今夏。

  這首詞,是1992年一名群眾寫給習近平的。

  那年7月,酷暑時節的倉山區下渡藤山弄,一百多戶居民因為供水管徑太小,水壓上不去,飽受斷水之苦。他們給習近平寫了一封信,反映用水難題。習近平見信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迅速了解情況,馬上解決問題。

  很快,現場勘察的隊伍到了,供水管線的改造方案定了。接著,工程隊破土動工,在連日高溫下加緊作業,8月7日為居民們接上了自來水。

  全市的工作千頭萬緒,百來戶居民的用水問題也許算不上大問題。但在習近平眼裡,群眾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他要求身邊的干部牢記:“百姓的事,要時時放心不下。”

  主政福州期間,像這樣反映問題、尋求幫助的群眾來信,習近平接到過很多。有的來自遠方的山西霍州,反映福州非法長途車售票點欺騙旅客的問題﹔有的來自外來務工人員,反映子女上學難的問題﹔有的來自貧苦的山區鄉村,要求政府架橋修路,他知道后都指示有關部門和地方盡快努力幫助解決。

  地處山區的永泰縣,是習近平挂鉤聯系的扶貧開發重點縣。當時因為缺少道路,偏遠山區的農民有“三怕”:怕豬壯,壯了抬不出去﹔怕樹高,高了運不出去﹔怕孩子大,大了娶不到媳婦。

  葛嶺鎮溪洋村,正是這樣的情況。水流湍急的大樟溪從村子與省道間橫穿而過,無橋無路,村民要想把李果、青梅等特產運出去,非常困難。

  當時的村支書陳院院為了給村民修座橋,四處奔走,但因資金緊張,一直沒有結果。

  “那時村裡人最大的願望,就是把橋修起來。后來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寫信給習書記,沒想到他很快批給有關部門,幫我們實現了這個心願。”今年已80高齡的陳院院談起這件事時,仍充滿感激。

  這座寬五米、長二百多米的石橋,在當地村民的心中,不僅是聯系外界的致富橋,更是黨和群眾的連心橋。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為民之舉,多多益善。

  要讓群眾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就要到困難多的地方“雪中送炭”,滿腔熱情、真心實意、千方百計地幫助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上的難題。

  15年前,福州台江區正義路27號,一個大雜院,五戶大家庭,滿滿當當擠著27口人。56歲的劉依釵一家四口住在其中一間僅17平方米的木板房裡。這裡就是福州當時有名的棚戶區——蒼霞社區。

  木板房夏天熱得像桑拿房,必須不斷往牆上潑水來降溫﹔冬天又四處透風,要一層一層地糊報紙御寒。以前福州像蒼霞社區這樣的棚戶區很多,所以也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叫“紙禙的福州城”。

  為不斷改善福州人民的住房條件,習近平在市委書記任上大力實施“安居工程”“廣廈工程”“造福工程”。到省裡工作后,習近平依然念念不忘福州舊城改造工作。

  2000年盛夏的一天,已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事前沒打招呼,來到了即將動遷的蒼霞社區。“那是7月2日的中午,天氣特別熱,近40度的高溫。我們沒想到省長會來,連把傘都沒來得及准備,隻匆匆地給他找了頂草帽。”當時的情景,時任蒼霞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永輝至今記憶猶新。

  炎炎烈日下,習近平徑直走進了正義路27號。狹小悶熱的木板房裡,他詳細地詢問住戶們的基本情況和對拆遷補償的意見。不一會兒,所有人都是大汗淋漓。

  出來之后,習近平問身邊的領導干部:大家知道為什麼要選在最熱的天、正午的時候來棚戶區調研嗎?就是想讓大家親身體驗一下群眾的疾苦,加快棚戶區改造的步伐。

  一周后,動遷工作全面鋪開。8月底,蒼霞社區共3441戶,涉及近萬人的動遷工作全部完成。

  五個月后,在原址上建成了第一批四幢回遷房。2001年5月1日,回遷安置的所有樓房就全部竣工。

  “感謝習書記,感謝黨和政府,沒有共產黨,我就住不上這麼好的房子,過不上這麼好的日子。”坐在自家窗明幾淨的單元房裡,今年已經71歲的劉依釵用最朴實的語言表達著內心的感受。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讓人民滿意,這是“馬上就辦”最高的價值取向。一直以來,習近平始終以這樣的理念要求自己、教育干部——

  “共產黨員要自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是黨性的核心和最高准則,隻有為民辦事才能贏得人民的擁護。”

分享到:
(責編:秦華、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