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堅持“三個成果”一起要

全國黨的建設研究會

2013年12月16日10:03  來源:《求是》

習近平同志指出,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既要立足當前、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又要著眼長遠、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這就要求我們下大氣力、真功夫,努力取得豐碩的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論成果,把黨的作風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一、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踐成果

能否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踐成果,是衡量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成效的首要標准。檢驗實踐成果,就要看是否達到了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目標要求,包括思想認識的提高、群眾觀念的強化、突出問題的解決、黨群干群關系的改善、為民務實清廉形象的樹立等。集中起來,就是要落實到解決“四風”問題的成效上,落實到做好群眾工作能力的提升上。

著力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牢固樹立宗旨意識、群眾觀點,增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貫徹群眾路線、轉變工作作風,前提在於思想認識的提高。思想認識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黨性修養、政治紀律的加強,需要長期的實踐和艱苦的自我修養。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把學習教育和提高思想覺悟貫穿全過程,收效是明顯的。通過多種形式的學習討論,進一步增強了宗旨意識和群眾觀念,克服了對作風建設的輕視思想、觀望心理、敷衍態度和擔心情緒,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要求上來。圍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突出堅定理想信念這個根本,進一步明確了什麼是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和政績觀,使思想得到升華,心靈受到震動。圍繞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四風”具體表現和危害,圍繞為民務實清廉的具體要求深入研討,邊學邊改,立改立行。我們所要的實踐成果,就是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使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始終堅持黨的根本宗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心裡扎下根,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才會有自覺性。

切實解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等突出問題,以改進作風的新成效新氣象取信於民。各地各部門緊密結合實際聚焦“四風”,查擺問題,通過多種方式把問題找准、找實、找具體,形成圍剿之勢。“文山會海”、奢靡浪費得到遏制,公款吃喝、送禮逐漸收斂。規范“三公”經費管理、清理領導干部違規佔用住房、辦公用房,杜絕高消費、開展會員卡自行清退等,取得初步成效。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強化監督檢查,對頂風違紀的,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典型案例予以通報曝光,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國家統計局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落實情況進行了民意調查,結果表明,九成以上群眾對八項規定的制定和執行表示滿意,分別有超過七成和八成的群眾肯定身邊的黨員領導干部工作作風和社會風氣的改善﹔八成以上群眾對中央八項規定長期執行有信心。我們所要的實踐成果,就是要從群眾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改起,真正解決領導機關、領導干部中存在的“四風”問題,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讓人民群眾滿意。

黨員、干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提高新形勢下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本領。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開門搞活動,樹立問題導向,全方位多渠道聽取干部群眾的意見建議。黨員干部直接聯系群眾的制度普遍建立,許多干部走出機關大門到農村、社區抓黨建促脫貧,深入到條件艱苦、困難多、問題多的地方,直接聯系特困家庭,幫助解決實際問題。與群眾交朋友、攀“窮親”,拜群眾為師,向群眾學習,把幫助群眾解決困難的過程變成增進與群眾感情、探索群眾工作方法、提高做群眾工作能力的過程。轉變機關職能,優化公共服務,深化政務公開,推進陽光服務,在履行職責中使做群眾工作的本領得到提高。我們所要的實踐成果,就是要使黨員、干部真正把群眾當作親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成為黨聯系廣大群眾的紐帶和橋梁。

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提高解決自身矛盾的能力,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自覺性增強。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深入分析問題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為上的灰塵,既解決實際問題,又解決思想問題,是這次教育實踐活動的又一特色。各地採取群眾提、自己找、互相幫的方法,集中查擺問題,開好民主生活會。各種尖銳意見原汁原味地直接反饋給領導干部,促使他們認真反思,撰寫對照檢查材料,深刻的自我剖析使靈魂受到觸動。談心交心、真誠溝通,動真碰硬、揭短亮丑,通過開展積極健康的思想斗爭,達到“團結——批評——團結”的效果。我們所要的實踐成果,就是要使黨的優良作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保持和發揚,自由主義、好人主義得到克服,黨內生活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的傾向得到糾正,黨內矛盾和存在的問題通過批評和自我批評得到及時有效解決,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得到提高。

分享到:
(責編:吳斌、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