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要闻要论

从沂蒙根据地看党群鱼水情是怎样形成的

2013年09月06日16:32  来源:大众日报

行之有效的群众工作

“依靠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所在。正如毛泽东常用的一个比喻‘水里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怎么依靠?就是群众工作必须行之有效。”山东社科院副研究员韩冰说。

就拿减租减息群众运动来说吧。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规模巨大的系统性工程,大有“老虎啃天,无处下手”的感觉。怎么办?刘少奇同志引导大家探索出“中心突破”法。中共山东分局首先确定滨海区的莒南、临沭两县为“双减”实施中心县,组织了由200多名干部参加的工作团,分别到莒南县的仕沟区、筵宾区和临沭县的大兴区、蛟龙区进行试点,干部入村时,首先安排一个人与保长配合,对地主士绅进行统战和宣传,解释减租减息不妨碍他们的利益,并绝对强调交租交息,其他几个人则去做佃户、雇工的工作……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做到万无一失。取得经验后,在沂蒙根据地全面展开。据统计,到1944年,开展减租减息村庄占到沂蒙根据地的63%。

利用报纸指导工作,刘少奇同志作出了榜样。他当时专门到大众日报社,找到社长陈沂同志,具体商洽了有关“双减”的宣传事宜。少奇同志曾给华中根据地苏中区党委写了一封关于农救会工作的信,为给山东提供农会工作方面的借鉴,他把这封信重新修改后,以一个普通撰稿人的身份给了《大众日报》。1942年6月10日,《大众日报》以《盐城农救工作经验》为题刊载了此文,6月19日,应刘少奇的介绍,《大众日报》又刊载了《盐城县农救会第一次代表大会总结》等材料。这些文章,成为山东减租减息运动的好教材。

为响应少奇同志的指示,大众日报社将报社机关迁出分局机关,搬到莒南县洙边区壮庄,一方面派出机关同志,换上群众服装,亲自参加驻地减租减息群众运动,另一方面大力报道减租减息运动。从5月1日起到7月4日两个多月内,发表社论17篇,及时提出问题,指导运动发展。同时,发表有关运动的报道117件。

发现典型、典型带动,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有效手段。

《沂蒙山小调》的词作者阮若珊2001年去世,在2000年底和2001年初她跟老战友王杰有个谈话,深情回忆了在沂蒙根据地的生活。她说:“在抗战胜利前夕,准备大反攻、动员大参军的日子里,(山东)分局宣传部长陈沂同志向我们介绍了莒南县刘家扁山一段动员参军的动人故事(说的是村干部刘纪湘带头报名参军,他的父亲、妻子、丈母娘激烈反对,最后在村干部和乡亲们的耐心开导下,又高高兴兴地送刘纪湘上了前线)。我们全团人马,编、导、演、舞美,所有人员进驻这个山村,和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真正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经过近半年的深入体验生活……最后集中了大家的智慧,由李林、贾霁执笔创作出《过关》这出话剧。演出后,在山东解放区引起轰动,对‘准备大反攻,动员大参军’起了很好的作用。”

群众的眼睛始终是雪亮的,群众的心里更是万分明白,不仅看你怎么说,更看你怎么做。只有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入手,才能一点点地融入群众之中。

1939年3月,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直机关、直属队和343旅686团2000余人进入鲁南地区。进驻苍山县大炉村时,一些地方群众因为不了解八路军而心存疑虑,关闭寨门。八路军就在寨门外休息,老百姓在围墙上观察这些兵,他们怎么不砸门?有大胆的农民看到战士干裂的嘴唇,就用绳子把水桶递下去,让他们喝。他们发现这些兵不是“老总”,慢慢地,他们把门打开了。

刚开始指战员帮农民收庄稼,群众害怕抢占粮食而婉言谢绝。后来,群众看到八路军收完庄稼不但不要,还捆好送到家里,渐渐地就消除了疑虑。当地百姓说:“自古以来没见过这样的队伍。”

发动群众,首先要团结乡村开明绅士,团结觉醒早的农民。通过他们的影响,再影响更大的群体。

万春圃,1882年生于苍山县上大炉村,家中拥有200多亩良田和500多亩山场,他为人耿直,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爱国心。1939年9月,八路军115师到达抱犊崮山区后,罗荣桓政委就住在他家。

万春圃看到罗荣桓和战士们一起吃粗粮淡饭,就特意让夫人炒了一盘辣子鸡丁送去,罗荣桓得知后,立即让妻子林月琴拿出钱来让通讯员拿过去,并叮嘱要给万家讲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的规矩,不要让万春圃产生误会。共产党的仁义打动了他,让他慷慨打开粮仓,砍伐松林,还动员其他绅士陈毓山、盛清沂、刘子才、王拱辰等人,捐粮献款支援八路军。其中陈毓山一次就拿出五万斤小麦。“民族解放战争,没有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参加,要取得民族解放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要争取民族解放就必须把占人口半数的妇女动员起来……”这是曾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妇女委员、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委的陈若克烈士的话。

我们在沂南县发现了《山东省联合大会史料汇编》,其中有1940年8月14日早饭后、15日晨6时至下午5时,陈若克作《妇女工作新任务》的报告。时年陈若克21岁,报告4万多字,当时参加会议的记录者评价说,报告“实际模范例子甚多”。

我们仔细读完全文,感觉陈若克对山东妇女工作太熟悉了,没有一句套话、空话。我们的干部就是从最具体实在的事做起:发动妇女,做军鞋、摊煎饼,照顾伤病员……

陈若克讲了两个生活气息很浓的细节,是发动妇女的非常形象的说明——

鲁西有些迷信老太太组织善人救国会。“经过工作同志去耐心地说服,把她们念的佛学会一些,灌输以抗日的内容,讲给她们听,引起她们的觉悟;更抓住她们中的领导人物,加强对她的说服教育(如有些大善人出去讲道时,就说‘过去我们烧香行善是慢板,现在打鬼子是快板’)。迷信组织就被改造了。”

“一贯道本是汉奸组织,为我们妇女同志利用。经过耐心艰苦工作,把他们改造为抗日的团体。为了进行这一工作,我们同志曾去赔(陪)那些老太太在黑屋子里跪一天,用她们的理论改作抗日的理论,说‘鬼子汉奸乱世,八路军来救世’。”

这些几十年前的工作方法,对每位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党员干部,对我们做好群众工作仍有着启发和指导意义:群众工作事无巨细,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才能达到行之有效、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享到:
(责编:权娟、杨媚)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