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任仲平:標注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2014年10月08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七)然而,精神的弘揚需要代代相承,正如信仰不可能自發確立,黨性不可能天生而成。

“剝筍見芯”“扎針見血”“真刀真槍”“紅臉出汗”……肇始於延安時期的民主生活會,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煥發出新的力量。許多年輕干部感嘆,自己最缺的就是嚴格的黨內政治生活鍛煉,這次真是醒了腦、提了神、補了課、充了電。

黨內生活是錘煉黨性、堅定信仰、提高覺悟的大熔爐,加不加火,加到什麼溫度,決定煉出來的是純鋼,還是爐渣。為什麼在一些地方,干部依法受到懲處,首先不是反思自己的問題,而是自怨“沒有靠山”?為什麼在一些單位,不學無術、逢迎邀功者大行其道,正派能干的干部卻難被重用,甚至被“逆淘汰”?為什麼有的地方,形形色色的關系網越織越密,方方面面的潛規則越用越靈,制度成了“稻草人”和“橡皮泥”?

種種問題,雖然各有成因,但都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黨員干部缺乏嚴格的黨性鍛煉。一段時間以來,黨內生活不經常、不認真、不嚴肅的問題比較普遍,平淡化、隨意化、庸俗化傾向嚴重。一些干部隻記得行政職務,忘記了黨員身份﹔一些人在名利面前斤斤計較,患得患失﹔在“批評與自我批評”面前明哲保身,當“好好先生”﹔在處理同志關系時搞團團伙伙、人身依附,甚至獨斷專行,追求絕對權力。黨內生活鬆一寸,黨員干部隊伍就散一尺。一些地方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生態惡化﹔一些人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莫不由此而生。

“嚴肅黨內生活,是解決黨內存在問題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增強黨內生活的政治性、原則性、戰斗性,使各種方式的黨內生活都有實質性內容,都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是為了從作風改進入手,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鍛造領導偉大事業的堅強核心。

精神關、觀念關、心理關、身份關、行動關,教育實踐活動中,有人用這樣的“過五關”,來描述嚴格黨內生活帶來的心理變化。黨員干部深刻認識到,過去那種黨性不講、規矩不守、紀律不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必須遵循“三嚴三實”的要求,學會適應黨內生活新常態。

在河北廊坊的專題民主生活會上,10名上訪戶代表在后排列席。當市委班子發言進行到第五位時,省委副書記問上訪戶有什麼感受。一位上訪戶站起來說,領導在前排就坐,是否紅了臉、出了汗,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他的脖子根都紅了﹔將來整改效果怎麼樣,我不知道,但是他們的認識已經很到位了。“這樣的批評與自我批評的力度,作為一個老百姓,我很滿意”。

蘇聯解體后,人們經常追問:蘇共早年在有20萬黨員時能夠奪取政權,在有200萬黨員時能夠打敗法西斯侵略者,而在有近2000萬黨員時卻丟失了政權、丟失了自己,這是為什麼?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黨內生活不正常、政治紀律不嚴格,這樣的“大黨”,人數再多也不管用。

中國共產黨今天擁有8600萬黨員,是我們最可寶貴的資源,但如何才能讓這支隊伍堅如磐石、百煉成鋼?開展教育實踐活動,正是要讓這支隊伍既有真理的力量,更有人格的力量,既有崇高的理想,更有嚴明的紀律,在關鍵時刻信得過、靠得住、頂得上。

(八)“北京有自己的價值選擇”,外國觀察家這樣評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對於我們黨來說,群眾路線不僅是一種政治路線,也是一種政治哲學﹔不僅是一種政治道德,也是一種政治標准﹔不僅是一種政治義務,也是一種政治倫理。

還記得幾年前,一位小學生“想做貪官”的理想,曾讓多少人痛心疾首。“因為貪官有很多東西”,看似童言無忌,實則是腐敗現象對價值觀的扭曲。黨風正則民風淳。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像中國這樣,黨風政風對社會風氣的影響如此之巨。一旦黨風不正、世風日下,就會是非顛倒、榮辱錯位。

“隻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期間,干部戒奢以儉,民間也興起了“光盤行動”,一些過去畸形繁榮的行業開始轉型﹔公款節禮被禁,帶動節日消費回歸理性、社會交往回歸情感。我們的社會迎來了正氣上揚、濁氣下降的轉機,那些被腐敗現象、不良風氣顛倒的是非觀、價值觀,開始得到糾正。清風勁吹的新氣象、振奮人心的新變化,往深裡看,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和踐行的歷史契機。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國家統計局2013年11月在21個省區市開展的民意調查顯示,87.3%的群眾認為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與以往相比有好轉。反“四風”、反腐敗的時代洪流,是蕩滌更是喚醒,是除弊更是拯救。站在新起點上,現在人們最擔心的是不良作風反彈,最盼望的是把改進作風的好態勢堅持下去。唯有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將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固化下來,使之規范化常態化制度化,建構起“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文化風尚,廉潔政治、清正風氣才會成為社會常態。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曾言:“教化,國家之急務也,而俗吏慢之﹔風俗,天下之大事也,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識長慮,然后知其為益之大而收功之遠也。”正風肅紀行進到今天,不僅事關政治生態的淨化,更是一場必須贏的價值觀較量,是我們的社會能否勵精圖治、我們的時代能否昂揚向上的重要保障。

(九)所有的結束,都是又一段旅程的開始。

“凡是影響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問題都要全力克服,凡是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病症都要徹底醫治,凡是滋生在黨的健康肌體上的毒瘤都要堅決祛除,使中國共產黨始終同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國慶招待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擲地有聲的宣示,是一個政黨對國家、對人民的鄭重承諾。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帶領億萬人民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凱歌行進,這是共產黨人的光榮,更是這一代人的責任。面對挑戰,我們會有奮斗的艱辛,也會有成功的喜悅,但貫穿其中的,是一個政黨不變的誓言——“永不動搖信仰,永不脫離群眾。”

貫徹群眾路線沒有休止符,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8日 01 版)

分享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