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任仲平:標注共產黨人的精神坐標

——論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

2014年10月08日07: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四)勝利,往往不是因為戰勝別人,而是由於超越自我。

黨的十八大之后,世界把關注的眼光投向中國。2013年春,美國《時代》周刊將習近平評為“最具影響力人物”。人們感到中國甚至是世界,都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但問題是,這個時代會用什麼方式拉開自己的帷幕?

辦好中國的事,關鍵在黨。執政黨有什麼樣的精神狀態,一個國家就展示什麼樣的狀態﹔執政黨有什麼樣的作風,一個社會就呈現什麼樣的風氣。“如果管黨不力、治黨不嚴,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黨內突出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我們黨遲早會失去執政資格,不可避免被歷史淘汰。這決不是危言聳聽。”與民更始、革故鼎新之際,正是展示一個黨的執政風格、執政水平之機,也是體現一個時代的價值追求、精神取向之時。

“全黨必須牢記,隻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於不敗之地﹔隻有居安思危、勇於進取,黨才能始終走在時代前列。”黨的十八大明確將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作為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手段。2013年6月18日教育實踐活動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把這次活動提升到“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和中國夢”的高度,強調“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把為民務實清廉的價值追求深深植根於全黨同志的思想和行動中”。

專家學者這樣闡釋這場活動的深遠意義——“它是以黨的領導推動政治經濟轉型的重大努力”。而教育實踐活動調研組在湖北菜市場遇到的一位老人,對此有自己更為言淺意深的理解——“就是要讓干部花公家的錢心疼一點,干活兒實在一點,對老百姓好一點”。

三個“一點”,要求何其有限,分量卻何其沉重!如果連這“一點”期望都不能滿足,我們何以面對父老鄉親?如果連“四風”問題都解決不了,連8600萬黨員都治理不好,談何全面深化改革、率領13億人實現民族復興?

(五)在外人眼裡,“中共一年來的做法堪稱精神復興”。而在共產黨人看來,這“精神復興”始於黨中央言出必行的決心和抓鐵有痕的行動。

2012年12月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八項規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表示,“規定就是規定,不加‘試行’兩字,就是要表明一個堅決的態度,表明這個規定是剛性的”。

這樣的剛性,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處處可見。

“不要試點,我們先干。我們就是試點。”活動首先從中央政治局開始。政治局委員每人至少學習三天,對照檢查、交流談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研究提出加強作風建設的措施及制度規定,每個環節一步不落。“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別人不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從強調要“領導帶頭”、把自己擺進來,到要求“堅持開門搞活動”、把群眾請進來﹔從“牢固樹立問題意識”、把問題帶進來,到“層層落實責任,層層傳導壓力”、把壓力加進來……正是有了中央領導同志全程親力親為、挂帥出征,才有了整個活動的力度持續、節奏有序、效果明顯。

“抓而不緊,抓而不實,抓而不常,等於白抓。”活動開始前半年,習近平多次聽取專題報告,先后做出17次重要批示。活動開始后一年多時間裡,習近平兩赴河北,兩下蘭考,指導和參與常委聯系點的教育實踐活動,在活動的每一個關鍵點,做出方向性指示——

提出“照鏡子,正衣冠,洗洗臉,治治病”,要求“把黨性修養正一正、把黨員義務理一理、把黨紀國法緊一緊”,強調“不虛、不空、不偏”,倡導發揚釘釘子精神,告誡思想不能疲、勁頭不能鬆、措施不能軟,要求徙木立信、抓就真抓、一抓到底,闡明“三嚴三實”修身之本、為政之道、成事之要,號召在抓常、抓細、抓長上下功夫,提示防止活動前緊后鬆、矛盾積壓、簡單粗糙、短期效應……

總書記率先垂范,常委們馬不停蹄。李克強去廣西、翁牛特旗,張德江去江蘇、上杭縣,俞正聲去甘肅、武定縣,劉雲山去浙江、禮泉縣,王岐山去黑龍江、蒙陰縣,張高麗去四川、農安縣,指導活動、參加討論、聽取匯報。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聯系點的教育實踐活動成了示范、成了樣板,顯示了中央管黨治黨的政治擔當、以身作則的務實作風和共產黨人最講認真的可貴精神。

這種自上而下、以上率下,讓教育實踐教育活動走出“運動型”的誤區,讓作風建設突破“抓了好,不抓壞”的循環,產生了根本性的震撼。對理想信仰的高度重視、對現實問題的敏銳洞察、對思想狀態的准確把握、對性質宗旨的深刻認識,讓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為一次深及靈魂的革命,劃定了共產黨人在新時代的精神坐標。

(六)在這樣的精神坐標中,種種新的變化讓人無限感慨。

教育實踐活動糾中有建、抑中有揚、破中有立,帶來了新舉措、新風尚、新氣象。很多我們覺得難以改變的事情,很多我們認為難以解決的痼疾,很多我們抱有期望卻困難重重的改革,都在新風勁吹中改變著、解決著、推進著。制度更加嚴格、行動更加務實、作風更加廉潔、干部更敢擔當,一種政治生活新常態,正在逐步形成。

落實一個“嚴”字,處處嚴格按章辦事——截至9月底,全國各級機關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13.7萬項,查處“吃拿卡要”“庸懶散拖”問題5萬余起、6萬多人﹔調整多佔辦公用房2227.6萬平方米,清理超標超配公車11.4萬輛……越來越多的人真切感受到:制度約束越織越密,執紀監督越來越嚴,作風建設越抓越緊。

狠抓一個“實”字,嚴防虛浮懈怠之氣——不管是整治“三公”經費開支過大,還是暢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無論是查處奢華浪費建設,還是懲治惠民政策縮水走樣,一年多來,中央的各項措施釋放鮮明信號:有權必有責、有位當有為。一個“實”字,成為檢驗干部是否稱職的試金石。

突出一個“廉”字,始終保持政治本色——收受禮品不許了,濫發獎金不讓了,大吃大喝不行了,公費旅游不敢了,各項廉潔從政的規章制度,規范了權力、約束了行為,努力從根本上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夯實了廉潔政治的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崇尚一個“清”字,堅決做到風清氣正——鐵腕規范黨內生活,重拳破除各種潛規則。聽取意見較真、查擺問題務實、開展批評動真碰硬、整改落實落地有聲,初步形成了弘揚正氣的大氣候,讓政治生態清朗起來,讓潛規則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場。

倡導一個“敢”字,時時體現責任擔當——“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越來越多的干部面對大是大非敢於亮劍,面對矛盾敢於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於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於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於堅決斗爭。畏首畏尾、敷衍塞責之風逐漸成為“過去時”,鼓勵擔當、崇尚擔當的良好政治生態正在形成。

牢記一個“黨”字,補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鈣——在對照檢查中深挖“四風”的思想根源,在為群眾辦實事的過程中檢驗宗旨意識,在嚴格的黨內生活中增強黨性觀念,教育實踐活動追根溯源、培元固本,努力讓廣大黨員撐起信仰的主心骨,讓各級黨組織成為凝心聚力的堅強堡壘。

嚴、實、廉、清、敢、黨,六個字成為黨員干部精神世界的鮮明坐標,成為8600萬黨員共同的價值准則、行為規范,擦拭著共產黨員的心靈之鏡、磨礪著共產黨員的精神之鐵。

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村裡缺水,全村人湊錢建水塔還缺8萬元,村支書拿著寫好的報告,上門找縣水利局長向組織求援。不成想,局長拿起報告就砸在支書臉上,“你們鄉裡書記都死了?村裡的支書怎麼能直接來這兒!”支書撿起報告,邊哭邊走,回村召開村民會:“我們以后不靠共產黨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拉開了黨和群眾的距離,也在黨員干部中埋下了毒瘤禍根,敗壞了黨風政風,污染了政治生態,渙散了我們這個曾經團結一心的人民政黨的戰斗力凝聚力

教育實踐活動開始前,調研組在大別山區走訪,一個農戶說,這裡從沒見來過什麼干部,“干部跑官、跑發財、跑好處去了,誰還來跑我們。”而活動臨近結束時,一個細節讓督導組印象深刻:甘肅定西的一個山村裡,督導組遇到了一個干部,白天幫著村民解決問題、晚上坐到炕上寫調研材料。老百姓看到變化,感慨地說:“好作風回來了!共產黨又是真家伙了。”

如果說民族國家是歷史記憶的共同體,那麼一個政黨則無疑是信仰信念的共同體。把無數黨員連接在一起的,除了組織架構、行為規范,更是相同的思想、相同的理念、相同的行動。一次教育實踐活動,正是在這個角度上,改變了黨員的心理結構,塑造了黨內的集體認同——那是百姓期待的“真信仰”、是群眾敬佩的“真公仆”,由此重建黨群、干群之間的良性互動,重塑決定一個政黨生死存亡的血肉聯系。

司徒雷登曾經感嘆:“共產黨之所以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成員對它的事業抱有無私的獻身精神。”無論是隻有50多人,還是有超過8600萬黨員,一代代共產黨人形成的精神傳統,是黨和人民的事業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丟了這些傳統,就丟掉了民心,丟掉了根基﹔堅守這些傳統,我們就能無難不克、無堅不摧。

分享到:
(責編:常雪梅、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