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提速旅游業發展行動
按照“全域旅游、區域協作、突出重點、穩步推進”的原則,不斷夯實旅游發展基礎,加快推進黃安壩、亢谷等重點景區建設,著力實施旅游扶貧開發,努力將旅游產業培育成為縣域經濟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自2014年提速旅游業發展行動開展以來,城口旅游客源市場不斷外延,接待游客總人數及旅游總收入等各項指標同比增幅較大,旅游業發展態勢良好。截至8月底,全縣共接待游客102.56萬人次,同比增長44.4%;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3459.86萬元,同比增長49.6%。
鏈接
縣委常委冉啟智、副縣長徐偉負責,縣旅游局牽頭實施,努力將旅游產業培育成為縣域經濟重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全市生態旅游和紅色旅游基地、全國知名度假旅游目的地。
十四、扶貧攻堅行動
始終堅持“六到位”精准扶貧工作思路,以城萬快速公路通道經濟走廊片區、東部片區、南部片區、西北片區4個片區為平台,確立了11個扶貧開發小片區,已啟動5個小片區建設。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7690萬元,整合其他各類資金4億余元,啟動實施94個貧困村整村扶貧,其中46個貧困村實現整體脫貧。實施高山生態扶貧搬遷9516戶34343人,探索出高山生態扶貧搬遷與鄉村旅游扶貧開發、特色效益農業融合發展的生態扶貧之路,有效破解了搬遷農戶實現增收致富的難題,取得了“一遷活全局”的效果。
鏈接
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李小軍,副縣長陳光輝負責,縣扶貧辦牽頭實施,著力推進整片整村扶貧、鄉村旅游扶貧、特色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探索走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特色效益農業產業扶貧和旅游扶貧開發融合發展的生態扶貧之路。
十五、推進生態建設行動
持續推進國家級生態縣建設,完成7個縣級生態鄉鎮、19個縣級生態村、12個市級生態鄉鎮、84個市級生態村的申報創建工作;抓好節能減排,降低能耗,控制單位GDP能耗下降2.5%;完成農村衛生廁所7000戶;加快推進東安等5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完成高觀、明通等16個建制鄉鎮垃圾收運系統建設;完成葛城街道廟埡村等10個村的環境連片整治,新增城市綠地15900平方米;推進基層環保能力建設,積極構建縣—鄉鎮—村(社區)環保管理三級網絡體系,推進鄉鎮(街道)環保機構全覆蓋。
鏈接
副縣長汪天舉負責,縣環保局牽頭實施,力爭早日建成國家級生態縣,為打造生態宜居的大巴山盆景之城創造條件。(記者 李幸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