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教育實踐活動·鏡鑒

太行山上的焦裕祿——追憶群眾心中的好干部孫文龍

2014年06月06日08:45  來源:山西日報

敢於擔當,關鍵時候不會把百姓甩下不管,這樣的官誰不喜歡

如果面前有一台天平,一邊是官位一邊是百姓,孰重孰輕?孫文龍會毫不猶豫做出選擇。在他看來,與群眾利益相比,頭上那頂帽子不算啥。群眾不需要按部就班的官,要的是敢於擔當的官,時時想著為他們辦事的官。

在鄉鎮歷練了多年,35歲的孫文龍當上了陽城副縣長。此時,他剛有了興修水利改變全縣農業面貌的想法,“文化大革命”開始了。陽城也和全國一樣,滿街的大字報,除了“革命”什麼都不能干,一心要抓生產的孫文龍成了“反革命修正主義的黑苗苗”。

即便這樣,孫文龍沒有撂下挑子明哲保身,而是冒著風險,變著法子去干。他主動提出到農村“勞動改造”,不是為去逃難,而是要偷偷繼續他的水利夢想。在陽城縣潤城鎮西坡村接受“改造”期間,孫文龍“串通”幾個頗有水利特長的“臭老九”“土專家”,白天走河谷、爬山梁,晚上在煤油燈下畫圖紙、做方案,和地下工作者沒有兩樣。

干部隻要真心辦事,沒有什麼能阻擋。為促使工程早日上馬,他找到當時的縣革委主任李維彬:“30萬人要吃飯。救濟糧隻能救一時,陽城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在水上做文章。利用沁河水建水輪泵站,換來萬畝良田,我們為什麼不干?”

孫文龍的方案兩次提交革委會,兩次沒有通過。道理大家都懂,但那樣的形勢下,誰也為難。天天在農村泡著,孫文龍知道興修水利是群眾所想。孫文龍並沒有泄氣,認准了造福人民的好事,再大的風險他也願意承擔。走出會議室,戴一頂草帽,背一個水壺,挎一個小包,又回到25平方公裡的工程面上。他一邊干,一邊完善方案,又一次提交革委會討論。這次他真急了,大聲地朗讀著“最高指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利工地也是革命的戰場!”虛實並舉,有理有據,會議終於通過了他的方案。

幾年后,北留水輪泵站終於建成了,是當時華北地區第二大水利工程,陽城因此多了1萬余畝水澆地。后人統計,孫文龍在陽城工作期間,興建了大小水利工程2000多項,全縣水地達到8.6萬多畝。做了福澤一方的事,人們就不會淡忘他。直至今日,逢年過節還有許多老百姓自發地去他的家中、路邊、墳前祭奠他。

上了年歲的陽城人都記得1973年那場災難。連續3年大旱,地裡裂了縫,倉裡沒了糧,百姓慌了神。餓急了的人們紛紛去河南找糧。說是糧,其實就是河南人喂豬的紅薯渣。即便這樣,去的人也是十有八九空手而還。因為糧食統購統銷,嚴禁私自買賣,路上要過一道又一道的關卡。有一個人擔著鐵鍋去換糧,結果鐵鍋被沒收了,又去賣血換了些紅薯渣,最后沒到家就死在了路上。

孫文龍心疼了,動怒了:“罪過呀!真要餓死人,我們就是罪人了。不讓私人販,政府出面買!”由政府出面購買紅薯渣,往小說是違反政策,往大說是否定“文化大革命”大好形勢。

縣委班子成員都在問:“出了問題誰負責?”孫文龍當即拍板:“我!”就這樣,縣裡撥出專款,組織車輛買回100萬公斤紅薯渣,幫助群眾渡過了飢荒。

因為買紅薯渣的事,有人把狀告到了中央。面對調查組,孫文龍理直氣壯:“我是共產黨員,隻要能救老百姓命,就算撤我的職、判我的刑,我都願意干……”

太平官好當,做個有作為、有肝膽的官難。1977年,孫文龍調任武鄉縣委書記,到任不久便在當地大興農事,搞起了桑蠶。盡管都是富裕一方的好事,但還是遇到了阻攔。先是改造河灘砍了一些劣質病殘老楊樹,被捅到《人民日報》,發了個“武鄉縣委書記孫文龍憑長官意志亂砍濫伐”的批評報道。后來又因發展桑蠶產業,有人告他 “不學大寨學陽城,另樹典型對抗中央”。

難得的是,面對這些莫須有的罪名和無端的干擾,孫文龍方寸不亂。他說:“干事業就得有風險,隻要我們干的是對人民有利的事業,吃點苦、受點冤、冒點險,又算得了什麼!再說,我們要相信組織,是非自有公論。”任職武鄉的3年,上邊的調查工作組來了3次,但每一次都帶著對孫文龍崇敬的心情離開武鄉。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