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甘革命根據地為中共中央和紅軍三大主力長征提供了“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創建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等根據地,“左”傾教條主義統治期間幾乎全部喪失。隻有陝甘革命根據地“碩果僅存”,為中共中央和紅軍三大主力提供了長征“落腳點”。
1935年7月、8月、9月的《大公報》,曾經連續報道陝甘紅軍活動的消息。7月23日天津《大公報》報道:“陝北匪共甚為猖獗,全陝北23縣,幾無一縣非赤化……全陝北赤化人民70余萬,編為赤衛軍者20萬,赤軍者2萬。”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正是從《大公報》對於陝甘地區“赤化情況”的連續報道中得出結論:陝甘地區存在著劉志丹等率領的紅軍,具有相當實力,得到人民群眾衷心擁護,建立有革命根據地。同時,中共陝西省委派到中央革命根據地的賈拓夫,長征中也多次向毛澤東介紹陝西情況。9月28日,在通渭縣榜羅鎮召開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正式決定將陝甘地區作為長征“落腳點”。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領紅一方面軍到達陝甘地區吳起鎮,完成長征。
在“左”傾教條主義統治中央時期喪失了南方的全部革命根據地,長征中的紅軍三大主力無處落腳的情況下,陝甘革命根據地為中共中央和紅軍三大主力提供了長征“落腳點”,這是陝甘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對此,習仲勛評價說: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陝甘地區的黨組織、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經歷了長期而殘酷的反革命“圍剿”和來自黨內“左”、右傾機會主義的干擾,歷遭險阻,幾經起伏,終於使紅日驅散烏雲,勝利的曙光映紅陝甘高原的山山水水,把蘇維埃的種子傳播到中國西北部,在全國成為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造成各個革命根據地失敗后碩果僅存的一塊根據地,以后發展成為中共中央及紅軍主力長征的“落腳點”、抗日戰爭的“出發點”,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
(作者系中央黨史研究室宣傳教育局副局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