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根河市地處大興安嶺北段西坡,總面積20010平方公裡,總人口15.5萬,由漢族、蒙族、鄂溫克族等19個民族構成,鄉鎮(街道)黨(工)委9個,市直屬黨委4個,國企黨委1個﹔市直機關、事業單位黨支部79個(垂直管理部門黨組織15個),社區黨組織25個,非公經濟黨組織19個,黨員4089名。是全區最北的旗縣之一,是自治區唯一的純林業旗市,正處在以森林資源為主的資源型城市全面轉型過程中。由於國家天保工程的實施,根河進入經濟社會的轉型期、調整期、矛盾凸顯期,三林問題突出﹔林區群眾沒有土地、草場和林地,缺乏生產資料和有效依存﹔沒有村級建制,社會管理和服務難度加大。為解決林區深層次問題,提高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轉變黨員干部工作作風,根河市從實際出發,立足市情,認真吸納“四五六”工作法中的精髓,實施了“十百千親民連心服務群眾”活動,旨在解決林區深層次問題,探索形成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群眾工作法。
一是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根河市受國家天保工程影響,經濟總量下降,進入經濟社會轉型期、調整期、矛盾凸顯期,經濟增長乏力,群眾收入普遍偏低。全市總人口15.5萬人,其中,2.2萬人享受低保待遇,1.7萬人享受社保待遇,分別佔總人口的14.2%和11%,三林問題突出。隨著森林採伐量急劇下降,原本以木材為主要經濟支柱的發展模式得到限制,同時,受地域、氣候等自然條件制約,難以發展農牧業,接續替代產業底子薄、基礎差、發展緩慢、缺少經濟支撐。迫切需要一步明確全市發展思路,扶持支柱產業,強健替代產業,開發特色產業,完成經濟轉型產和業結構調整。
二是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的需要。根河屬於冷、少、偏、窮地區,沒有村級建制,社區作為黨委政府服務群眾的最基本單元,歷史欠賬較多,群眾需求多樣化,社區服務功能不完善﹔林區群眾沒有土地和草場,也沒有林地,缺乏有效依存,社會管理和服務難度加大﹔群眾社會期望值與各級黨組織服務群眾的能力、方法不成正比,黨員干部的漫不經心、黨組織的力不從心,造成了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失望傷心。迫切需要強化基層組織和黨員干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能力,努力鞏固黨在基層的執政基礎﹔轉變黨員干部工作作風,主動深入基層,體民情、察民意,暢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搭建起各級黨組織和廣大群眾之間溝通的橋梁﹔引導各部門通過調查研究確定干什麼、怎麼干、干到什麼程度、干出什麼效果﹔真真切切為地區發展出謀劃策,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決問題,贏得的群眾的信心和認可,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
三是促進和諧、保持穩定的需要。社會和諧穩定是確保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的前提。當前,根河市正處於矛盾凸顯期,信訪隱患較多,在促和諧、保穩定方面還有大量工作要做,這些矛盾不解決,人民群眾有意見,黨委政府形象受損害,社會穩定受威脅,實現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就會受到干擾和阻礙。迫切需要充分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以實際行動推動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的貫徹落實,幫助基層組織、基層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改進工作方法,轉變工作作風,著力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
四是深入開展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的必然要求。“十百千親民連心服務群眾”活動旨在使根河市全體黨員干部不斷改進作風,提高群眾工作的能力﹔全面推動地區轉型和民生改善,提升社區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讓服務成為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鮮明主題,成為解決林區深層次問題的著力點,探索形成具有根河特色、符合根河市情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群眾工作法,為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組織保障。
主要做法
所謂“十百千親民連心服務群眾”活動,是指根河市30名副處級以上干部、400余名副科級以上干部和4000余名黨員全員參與,組成9個幫扶組分別包聯全市9個鄉鎮(街道),13個社區,每個幫扶組均由處級領導、科級領導、普通黨員三支隊伍構成。以三支服務隊伍做引領,按照活動方案要求深入基層進行“接地氣、解民情”,“面對面”聽取群眾意見、查找問題,“心貼心”體察民情、感受疾苦,“實打實”辦實事、辦好事。活動通過明確方法步驟、主要內容和制度設計,努力形成服務群眾的長效化工作機制,著力解決部分黨員干部不願聯系群眾、不會服務群眾等問題。十百千活動的深入開展,得到了根河市廣大群眾的廣泛認可,同時也得到了上級組織部門的高度肯定。活動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一)堅持全員參與,分層分類負責,主要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由誰來干的問題。根河市30名副處級以上干部、440名副科級以上干部和4281名黨員全員參與,在每個鄉鎮、辦事處和社區均派駐“一組處級領導、一組科級干部、一組黨員”三支服務隊伍,實行每名處級干部實行包鄉鎮、包鄉鎮所屬機關、事業、非公企業和1戶貧困群眾的五包責任制,同時拓展長期幫扶1名貧困家庭學生,每名科級干部帶領3-5名黨員和1戶貧困群眾結成幫扶對子。活動以來,全市黨員干部走訪群眾近1萬人,和650余戶貧困群眾和390名貧困學生結成長期幫扶對子,累計捐資76萬余元、捐助衣物1100余套,提供小額擔保貸款1000多萬元,為600余人提供了就業崗位。
(二)明確六項要求,同步推進落實,主要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干什麼的問題。一是理論學習“一周一次”,開展“大學習”行動,強化理論武裝,牢固樹立宗旨意識﹔二是駐區入戶“一月一次”,開展“大調研”行動,通過發放聯系卡、征求意見卡、工作手冊,召開民情懇談會,摸清群眾訴求,謀劃發展思路﹔三是民情日記“一人一本”,開展“接地氣”行動,黨員干部每到社區志願服務一天、每走訪慰問群眾一次、每幫群眾辦一件實事、每解決一個實際問題,都要由群眾簽字評價﹔四是改善民生“一幫一扶”,開展“大落實”行動,做到“特困群體有人管、脫貧致富有人幫、基礎設施有人建、生產企業有人扶、信訪維穩有人帶”﹔五是化解矛盾“一事一辦”,開展“大接訪”行動,為每個幫扶組配備一名信訪干部,變被動接訪為主動下訪。六是強化組織“一選一派”,開展“轉作風”行動,選派12名優秀后備干部到社區擔任黨支部第一書記,強化黨建指導。活動以來,累計為7800余名群眾上門服務和宣講政策,發放親民連心卡5000余張、征集群眾反映問題和建議6大類1300余項,排查矛盾糾紛438件,化解393件,化解率92.2%,全市信訪總量同比下降22%。
(三)建立五項制度,強化剛性要求,主要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怎麼干的問題。建立健全了“入駐、履責、考評、督查、公示”五項制度,黨員干部定期深入社區、深入群眾,尤其是處級領導干部和各單位一把手每月要到社區辦公一天,當面服務群眾解決問題。對征集到的意見及時納入工作台賬,通過專辦銷號、群眾簽字等方式,逐一使問題得到落實。對重大問題由市領導召開會議或提交市政府常務會、市委常委會研究解決。同時,建立綜合考評辦法,每月督查一次,每月網上公示一次,每季度通報一次,將規定動作制度化,方案條款剛性化,公布通報透明化,形成以制度倒逼工作落實的良好成效。活動以來,領導干部深入社區工作220次,共建立台賬800余個,召開書記辦公會、市政府常務會和市領導專項會22次,下撥資金225萬元用於救助受災群眾,撥付資金2,500萬元用於保障農民工工資,對賬銷號500余個。現在正籌備召開市委常委會對重大問題研究解決。
(四)加強社區建設,夯實服務平台,主要是解決聯系服務群眾常態化的問題。一是通過新建一批、置換一批、改造一批、租賃一批、地企共建一批的“五個一批”方式,集中力量,解決社區群眾活動場所的問題。二是在社區實行獎懲機制,對社區工作進行綜合考評,新增160萬元提高社區人員待遇,調動社區工作人員積極性。三是組織開展對社區黨支部書記的黨務培訓,採取市內培訓與市外參觀學習相結合,增強社區書記黨務工作水平和服務群眾能力。活動以來,投入資金410萬元建設完成宜居、興林兩所達標社區,總面積2800㎡,為社區配備了30台電腦、7台打印機和攝錄機、48套辦公桌椅。新增160萬元用於提高社區人員待遇。今年將繼續投入690萬元新建6個標准化社區,建設面積4357㎡,5月份施工,預計年底完成。
(五)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濃厚氛圍,主要解決聯系服務群眾由誰評判的問題。把工作的評判權交給群眾,干部就會圍著群眾轉,群眾就能得實惠。讓群眾評判工作,首先得讓群眾了解情況。根河市在電視、政務網開設了專欄,創辦了《根河時訊》,編輯了《今日根河》,在鄉鎮辦事處、社區以及群眾活動密集場所設立閱報欄,及時將市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向社會發布,形成社會監督。活動以來,在各類媒體上播發活動消息514條,出版《根河時訊》11期,在呼倫貝爾廣播電視網播發活動專題節目120條,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內蒙古電視台、內蒙古日報、呼倫貝爾電視台、呼倫貝爾日報網等上三級新聞媒體採用55條根河活動信息。民情日記入戶群眾簽字率100%,群眾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滿意度為94.2%和9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