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為民情懷 踐行群眾路線
中共連江縣委書記關瑞祺
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我們黨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的重要源泉。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為民情懷,主動踐行群眾路線,真正以為民、務實、清廉的形象樹立標杆、取信於民。
常謀利民之策,以真抓實干來筑牢發展基礎。要堅決摒棄隻講數量不講質量、隻重增長不顧生態的發展方式,圍繞“一核、兩翼、雙軸、五組團”的空間布局,統籌推進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等工作,真正做到“發展上水平、群眾得實惠”。
常行惠民之舉,以辛苦指數來提升幸福指數。加大民生領域財政傾斜力度,健全完善城鄉居民醫保、社保、低保和被征地、收海農民養老保障等制度,主動深入一線、勤接地氣,察民情、解民憂、增民利,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幸福指數。
常修清廉之形,以廉政勤政來贏得群眾信任。要把住政治上的“紅線”,嚴守政治紀律,保持清醒頭腦。要把住工作上的“准線”,敬仰事業、敬畏權力、敬重人民,以正確的世界觀處世、正確的人生觀立身、正確的權力觀用權。要把住生活上的“底線”,不為物質誘惑所折腰、不為低級趣味所侵蝕。
常立為民之志,以完善制度來鞏固活動成果。對領導干部聯系挂鉤制度、下訪接待群眾等經過實踐檢驗行之有效、群眾認可的制度,要繼續堅持下去﹔對教育實踐活動中形成的有效經驗和管用舉措,要認真進行總結,及時上升為制度規范。
轉作風 辦實事 促發展
中共羅源縣委書記吳蘭錚
當前,我們正在嚴格按照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的總體目標、方法步驟,扎實推進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弘揚焦裕祿、谷文昌精神,引導廣大黨員干部轉變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統籌推進發展。
緊抓一條紅線,轉變工作作風。我們把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蘭考縣調研時的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點,把學習焦裕祿、谷文昌精神作為一條紅線,把“三嚴三實”作為一把標尺,要求領導干部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做到敢於擔當、敢於負責,勇於直面矛盾,善於解決問題。
堅持分類指導,切實解決問題。在學習教育的基礎上,我們將針對不同領域、不同對象進行分類指導,推動問題整改落實到位。縣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重點解決政績觀不正確問題,縣直機關重點解決“慵、懶、散”問題,執法監管部門、窗口單位和服務行業重點解決履職不力、執法不公等問題,鄉鎮重點解決服務聯系群眾“最后一公裡”不到位問題,村(社區)重點解決黨組織軟弱渙散、戰斗力不強問題。
發揮載體作用,密切血肉聯系。通過建立“羅川情、一家親”活動載體,引導廣大黨員干部開展知群眾“家情”、興群眾“家業”、美群眾“家園”行動,進村入戶,結對幫扶,真正走進群眾,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發揮黨員干部自身崗位職能和技術特長,幫助群眾發家致富。
聽民聲 排民憂 解民難
中共閩清縣委書記陳鐵晗
當前,參與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黨員干部正積極走基層聽民情,結窮親助發展。如何讓全縣黨員領導干部零距離貼近群眾,聽民聲、排民憂、解民難,讓基層黨組織真正成為密切聯系群眾的“永遠工作隊”,本人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談幾點看法。
踐行群眾路線需要辦好民生實事。緊緊圍繞保障和改善民生,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一要加快農民奔小康。落實好農業農村政策,促進農民增收﹔加大農民職業培訓教育力度,特別是失地農民的轉崗培訓,建立留守老人、兒童關懷幫助機制,努力織實織密農村保障網。二要切實解決進城難的問題。推動邊遠山區、落后區域百姓向中心集鎮轉移,保障進城困難群體住房、就業、醫療、教育等基本權益。
落實群眾路線必須嚴明黨的紀律。開門搞活動、“洗洗澡、治治病”,就是要堅持把“三嚴三實”作為立志修身之本、為官從政之道,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樹標杆、作表率。
堅持群眾路線是為了服務改革發展。開門搞活動就是到人民群眾中汲取力量源泉,通過教育實踐活動,匯聚改革共識,問策百姓,問計基層,尋找推動發展的良策。把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與推動“八大重點項目”有效結合起來,以更加務實的作風,以更加親民的態度,把群眾發動起來,團結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更好更快地推動“八大重點項目”,更好更快地建設“三座新城”。
創新載體 突出“三帶三看三促”
中共永泰縣委書記林強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創新活動載體,以“三帶、三看、三促”為抓手,引導黨員干部把群眾當親人,強化服務群眾的意識,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為助推永泰的跨越發展和“綠色崛起”創造良好的環境。
以“三帶”密切聯系服務群眾。“帶感情”走進群眾,做到真心與群眾面對面溝通、心貼心交流﹔“帶問題”深入群眾,拜群眾為師,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帶思考”貼近群眾,認真傾聽群眾呼聲,從群眾怨氣和怨言中,發現工作不足和問題症結,深入思考,形成解決辦法。
以“三看”堅決糾正“四風”。看問題是否解決,重點是看干部“四風”問題改變了沒有,群眾急需解決的問題解決了沒有﹔看特色是否明顯,針對每個鄉鎮、村居的共性和個性,結合教育實踐的總體要求,深入思考,努力創新,實現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特色﹔看變化是否顯現,以鄉村的面貌是否得到有效改觀,干部的思想作風是否明顯改變,鄉村的和諧風氣是否有效提升,項目的推進成效是否明顯進步等為指標,檢驗教育實踐活動是否落到實處。
以“三促”檢驗活動成效。促進“四風”切實轉變,真正解決自身存在的“四風”問題,通過進一步健全完善制度,形成長效管理機制﹔促進經濟跨越趕超,緊盯年度爭先進位目標,力爭縣域經濟在省、市排名中跨越趕超﹔促進問題有效解決,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教育活動帶來的真實變化。
(福建省福州市黨建雲平台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