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四川眉山仁壽縣信訪局局長吳菊芬:群眾叫她"吳滿意"

2014年04月18日13:19  來源:新華網

植根基層之“情”

1965年8月,吳菊芬出生在仁壽縣文林鎮八裡村,兩歲多時,母親就病逝了。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幫工,鄰裡鄉親常接濟她,她吃著“百家飯”長大。

1984年中專畢業,吳菊芬回家鄉工作,先后任鄉鎮農技員、婦聯主任、團委書記、秘書、黨委副書記等職務,在鄉鎮一干就是20年。吳菊芬說:“艱辛的成長歷程,長期的基層工作經歷,讓我對群眾有一種割不斷的血脈親情。”

正是懷著這份情,2004年,她主動放棄鄉鎮副科級領導職務,來到縣裡“機關第一難”信訪崗位擔任一名普通工作人員。

“有人說做好信訪工作,一靠哄,二靠推。但源自基層的感情告訴我,哄和推都不是長遠之計,關鍵要把群眾的事辦好。”吳菊芬說。

雙堡鄉殷壩村48歲村民董克軍是個“老上訪戶”。1988年,年僅22歲的董克軍在省外一煤礦企業務工,受企業安排為救工友而被困雪中,導致下肢、手指壞死切除,成了殘疾人,卻沒有得到賠付。

2006年,吳菊芬與董克軍結識時,他已上訪18年之久。由於企業早已倒閉,案件知情人和相關責任單位、責任人難以查找,許多政策也發生了較大變化,大家都覺得這個事情“沒有辦法”。

“看著這位和我年齡相仿的群眾,在上訪路上從小伙子變成頭發斑白的中年人,我被震撼了。”吳菊芬不是簡單地幫助索賠,而是創新工作理念,認為董克軍多年上訪,主要為讓生活有保障,因此一方面要盡力幫他爭取賠付,另一方面要讓其生活回歸正常。

吳菊芬幫董克軍申請了農村五保金,協調縣民政局、殘聯、鄉政府等為他免費安裝了假肢,協調相關部門幫他建起了新房,還助其發展家庭養殖。隨著生活變好,董克軍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他主動息訪,“老大難”積案就這樣化解了。

黨員干部之“鏡”

“信訪干部‘受氣’,很多人不願干。其實,群眾上訪,大多有難言的苦衷,或是迫於無奈。”吳菊芬說,信訪工作是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橋梁紐帶,即使受點委屈、不被理解,也不能斤斤計較。

一件“受氣事”讓黨員干部豎起大拇指。2005年11月,吳菊芬接待了來訪的文林鎮居民李芳雲。一見面,李芳雲就一口唾沫吐在吳菊芬身上,接著大罵。吳菊芬卻遞上一杯熱茶,拉著她的手輕言細語聊起來。

原來,李芳雲的丈夫早年去世,她一直沒有工作,帶著四個兒女艱難生活,因各種原因沒能得到政府及時救助。在生活、精神雙重壓力下,李芳雲出現了心理障礙。

吳菊芬一面請來醫生為她進行心理治療,一面協調解決其生活困難。有關部門落實了李芳雲的生活補助,她的心理也恢復正常。

對待手中的權力,吳菊芬同樣讓黨員干部稱贊。女兒考上公務員,有人建議吳菊芬“打個招呼”,將女兒留在縣城工作,她卻沒有動用影響力謀任何私利,最終女兒被分配到一個偏遠鄉鎮。

熟悉吳菊芬的黨員干部說,吳菊芬是反對“四風”的先鋒模范,要以她為鏡。

這就是“吳滿意”,清如菊,播芬芳。(新華網成都4月18日電 記者陳健)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權娟)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