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實求是辦實事
腳踏實地反映出一種精神和世界觀,它是求實求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礎。各級組織要為廣大干部營造腳踏實地的外部環境,廣大干部也要努力求實求是地做事,才能不辜負黨、這個偉大的時代和人民群眾賦予的歷史使命與責任。習近平同志說過一句擲地有聲的話,叫做“踏石留印,抓鐵有痕”。沒有腳踏實地的精神,如何能夠“踏石留印”?沒有求實求是的勁頭,“抓鐵有痕”也只是一種良好的願望。
求實難,難的是實中有虛。其一,虛與實相對,虛是一種浮夸,是實的天敵。但是作為人來說,有時候虛又與實如影相隨,很難徹底擺脫來自“虛”的侵襲和干擾。認真剖析我們自身,不能否認不少領導干部一方面很想做實事、做成實事﹔另一方面想做實事背后,時有將做實事歸功於己的私心,使實的事和虛的心成為混搭,如果這種心態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就難免聽不得不同意見,甚至獨斷專行、我行我素,使求實求是變了味。或許明代名臣張居正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惟其實事求是,而不採虛聲。”其二,虛與無總是聯系在一起。劉禹錫在《上杜司徒書》中非常感慨地說:“吠聲者多,辨實者寡。”現實世界裡,人雲亦雲的多,真正用心辨別真偽的人少。為什麼呢?追求實是為了得到是,而虛又是一種惰性,是不作為。求實難,難在我們自己有“虛”的弱點,有時候勇敢追求實,求得是﹔有的時候,視困難為畏途,不敢闖荊棘,尤其是個人的仕途遭受到挫折的時候,所謂看破紅塵的虛無主義乘虛而入。其三,虛和榮分不開。“實”的后面是“是”,而“虛”的后面是“榮”是“利”。“是”的確很崇高,但“榮”的誘惑力又很大,像名譽、地位、利益,這些“榮”並不都是“虛”的,而是非常“實”的。求實求是聽上去很美,但人排斥,被作為異類並不少見於我們的政治生活中。這也就造成了許多人明明知道不應該說假話、套話,也從內心感到厭惡,卻仍不敢違拗,一事當前,不少人不得不虛與委蛇,不得不低頭應付,到最后竟成亦步亦趨,安之若素。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在全黨干部中形成這樣的氛圍,即要保障黨員、下級對干部、領導批評的權利,也要保護和激勵干部自我批評的勇氣,能臉紅說明心還正,能出汗並不算出丑。
求是難,難在把握好“是”的尺度和本質。毛澤東同志指出:“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在筆者看來,“是”的規律性有兩點很重要:其一,“是”不超越現實。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城市有城市的特點,農村有農村的鄉情,各地有各地的特色,我們不應該脫離實際,而是要因地制宜。我們應抱著“是什麼就是什麼”的態度,才能做到“該怎樣就怎樣”。而我們現在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該怎樣而不怎樣,不該怎樣倒怎樣。這就違背了“是”的本質特征,使得人情規則、利益規則、權力規則等“潛規則”有了市場。顏師古說:“務得事實,每求真是”,“每求真是”的前提之一是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不應過多干預下級機關和下屬職責范圍內的事,不能整天希望和要求下級機關和下屬出成果、報喜訊,如果這樣,廣大干部在做事時難免不看上級的臉色行事,難免不會揣摩領導的意圖,這樣,又怎麼能做到專心求是呢?下級機關和下屬的壓力應該來自於群眾和基層,隻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對下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人民負責就是對黨負責、對歷史負責。其二,不自以為“是”。“是”是一種客觀的規律,它不是以官位大小來決定的,它要通過人民群眾的肯定,要經過實踐和歷史的檢驗。但我們有些干部將“是”看作是自己私有物,自以為是為是,自以為非為非。明明是好大喜功,卻視為建功立業,明明是勞民傷財,卻好似造福一方,明明是浮夸虛飾,卻以為突破創新。改變少數人自以為是的方法也不難,那就是公權力一定要受到嚴格的制度約束和公開的監督,並保持持久而有效的責任追究,這樣才能真正形成腳踏實地,求實求是做事的好風尚。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