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以先鋒模范為鏡

離開牛玉儒的日子:時光無法抹去的記憶

2014年04月10日15:20  來源:新華網

激情歲月

回憶,時而悲傷,時而興奮。

為什麼興奮?為曾經共同披荊斬棘的光輝日月。

“還記得嗎?我們常跟書記到北京辦事,行程緊張,吃飯隻在王府井一家餃子館,后來跟老板熟了,還給我們打折呢。”說到這裡,李理與林絮果相視而笑,頓顯意氣風發。

無論干什麼事情,牛玉儒都充滿信心,充滿激情。這股激情似乎還有一種魔力,能感染他身邊的每一個人。

邸明德退休前是呼和浩特市建委主任。他告訴記者:“在牛玉儒手底下工作會很忙,但不會感覺累,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就想著干一番事業。”

任包頭市市長,把突降的地震作為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機遇,城中村拆遷、舊城改造、安居工程、供水供氣,4年工夫讓城市徹底變了樣。

任自治區副主席,牛玉儒說,我們要設定跳起來才夠得著的目標。他把外經外貿任務指標翻了一倍,有人認為不可能完成,他卻成功拿下了。

任呼和浩特市委書記,他當機立斷,用18天建成非典防治中心﹔下定決心,半年時間把昔日呼市“龍須溝”變成東河風景區﹔雷厲風行,外出招商引資5天跑了5個城市。

牛玉儒的激情來自哪裡?來自堅定不移的黨性,來自庄嚴崇高的政治責任感,來自對偉大事業的無限摯愛,來自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

激情加能力,產生了“牛玉儒定律”——他到哪裡,哪裡的發展就增添動力﹔他到哪個崗位,哪裡的工作就有突破﹔他到哪個地方,哪裡就會留下他的好口碑。

后來,用意念支撐激情的牛玉儒病了。癌症,住院,手術,化療,種種痛苦仍沒能阻擋他對工作的熱愛。

住院3個月,牛玉儒3次返回呼市。最后一次是在2004年7月16日,牛玉儒穿著整齊,精神飽滿,在市委全委會上作了兩個多小時的講話。

細心的市水務局局長馬文文回憶道:“牛書記的西裝顯得特別肥大,腳上穿的是雙布鞋。”馬文文知道,牛玉儒已經病得很重了。

十年前的那一幕怎能不令人動容——

牛玉儒生命的最后時刻,已陷入深度昏迷,妻子謝莉喊他的名字,他也渾然不知。末了,謝莉說了一句“玉儒,八點半要開會了”,他竟奇跡般地睜開雙眼,隨后又慢慢閉上,再未睜開。

在牛玉儒的生命中,工作已然成為本能。他用激情燃燒生命,沒有空轉,不留遺憾,不枉此生。

清正天地

思緒流淌,回憶是溫暖的味道。

“三哥對我們兄弟姐妹說得最多的就是鼓勵、勉勵和要求的話。”回憶起牛玉儒,53歲的堂弟牛勇強充滿敬意和欽佩。

盡管家風嚴苛,盡管知道三哥嚴格自律,但牛勇強也帶著僥幸找過牛玉儒辦事。那是20多年前,牛勇強在呼倫貝爾高寒區部隊工作,身體不好的愛人則在呼和浩特。牛勇強求三哥把他調回來,牛玉儒卻說:“既然有人在那裡干,你為什麼不能干?”牛勇強沒再說什麼,直到從部隊轉業,才回到呼和浩特。

牛勇強深深記得,三哥說過一句話:“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不屬於我自己,我不能隨意支配。”如今,已經走上領導崗位、擔任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的牛勇強更加懂得其中真諦了。

這種言傳身教,同樣帶給了牛玉儒身邊的工作人員。那時,牛書記常對李理說,晚上下班別去應酬,回家多學習。

“他並不只是說說,還要考我。從市裡到自治區的情況,從國內到國際的發展趨勢,車上常常就是‘考場’,幾次答不上來,就要被批評了。”李理說。

十年后,走上巴彥淖爾市副市長崗位的李理愈發感到,牛玉儒對自己做人做事上潛移默化的影響已深入骨髓。

牛玉儒愛自己的家人。牛勇強回憶,三哥生前,每到大年三十,一大家子人會一起等著他回家過年。做完走訪慰問后,回到家裡,看到久違的親人和迎接他的一張張笑臉,那是一年中牛玉儒難得的輕鬆愜意時刻。

以事業為重,以人民為重,牛玉儒最忽視的就是他自己。“牛書記對工作要求高,講求細致,注重細節,但對自己生活上的要求卻格外簡單隨意。”李理說。

他告訴記者,牛玉儒雖然是省部級干部,但出差還跟大家一樣住標准間,“記得一次去太原出差,當地要請我們吃飯,他借故推脫,帶著我去小吃店吃了碗刀削面,然后直奔機場,只是不想給人家添麻煩。”

包頭市政協主席程剛時任市政府秘書長,他的辦公室裡一直放著一張與牛玉儒生前的合影。“牛市長在任近5年,這期間包頭的工程建設項目有幾百上千個,但他沒有在工程承包上打過一個招呼,沒有遞過一張條子。”程剛回憶說。

程剛還記得牛玉儒當市長期間的“座駕”是輛老舊的紅旗車,動不動就打不著火。市政府購入新車后,提出給他更新一台,但牛玉儒堅持坐那輛“老爺車”。

“對老牛,我真服了。”程剛說著,笑中帶淚。

這就是記憶拼貼起來的牛玉儒,一如往昔——和善的笑容,勇敢的擔當,一身的正氣,一世的忠魂。

有些記憶,常隨風飄散。這些回憶者卻對記者說,對牛玉儒的記憶永遠如昨,無法抹去。 (新華網呼和浩特4月10日電 記者趙超)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