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全面深化改革走好群眾路線必須在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上取得新突破
群眾的呼聲就是改革的方向。全面深化改革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要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努力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更實在的改革紅利。今日廣西,面臨著奮力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基本建成我國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雙重考驗,更要求我們在事關群眾切身利益、事關全區長遠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深化改革、取得突破。
在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上取得新突破。“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蓋章跑斷腿、辦事磨破嘴”是人民群眾長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西集中開展了行政審批事項清理活動,全區共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338項,審批提速25%,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全面深化改革,應繼續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重要抓手和關鍵一環,以簡政放權為核心推動政府職能轉變,由注重事前審批向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轉變,通過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和社會活力的加法,進而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務服務。
在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上取得新突破。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改革發軔發力的,在我國加速推進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農業、農村和農民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廣西70%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農業發展仍然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民仍然是貧困人口的主要群體,廣大農民盼改革、盼發展、盼富裕的願望十分強烈。廣西強,農業必須強﹔廣西美,農村必須美﹔廣西富,農民必須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改變“重城市發展輕鄉村建設”的既有思維和傳統路徑,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城鄉發展不平等不平衡”等現實問題,大力推進農村“六權”的確權登記頒証工作,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著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建立健全“美麗廣西·清潔鄉村”長效機制,全方位構建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切實補好對“三農”的歷史欠賬。這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務,也是在改革中踐行群眾路線的責任擔當。
在釋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上取得新突破。非公有制經濟是加快發展的主力軍,改革開放的主動力,增加就業的主渠道,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力量。長期以來,廣西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相對薄弱,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活力不足,正是我們加快發展的最大短板。破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活力,是全區各族人民對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重要期盼。在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同時,必須把新一輪企業改革的重點放在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上,大力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堅決拆除制約非公有制經濟的“彈簧門”、“玻璃門”、“旋轉門”,下大力氣解決好融資難、用地難、用工難、辦事難等突出問題,積極實施非公企業培育計劃,大力推進全民創業,讓非公有制經濟插上騰飛的翅膀,為加快富民強桂新跨越增添強大助力。
在創新開放合作體制機制上取得新突破。既沿海又沿江還沿邊是廣西的獨特區位。作為多個區域合作的交匯點,廣西對內對外開放潛力巨大。但是,這種區位優勢目前遠遠沒有釋放出來,這也是廣西發展相對滯后的內在原因。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廣西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的崇高使命,決定廣西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在深化開放合作上邁出更大步伐。必須緊緊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國與東盟合作邁向“鑽石10年”等重大機遇,充分用好已成功舉辦10年的中國-東盟博覽會這一開放合作平台,繼續打好“東盟牌”,加大力度深化與粵港澳台的開放合作,積極拓展與美歐日韓的開放合作,做好國家批准建設跨境經濟合作區、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等大文章,在口岸開放、人員往來、跨境旅游、保稅物流、產業合作、邊境貿易、通關便利化等方面創新舉措,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升廣西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為全國對外開放大局作出應有和更大的貢獻。
在整治作風頑疾和規范權力運行上取得新突破。跨越發展靠干部領跑,“兩個建成”靠干部推動。作風頑疾和因權力運行不規范而滋生的腐敗問題等,既是社會焦點、群眾痛點,也是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廣西聚焦“四風”、重拳整治機關“六病”,深入開展服務基層、服務農民工和服務企業活動,下力氣清理信訪積案、清理檢查公開“三公經費”、清理審批事項和優化辦事流程、清理檢查整治環境安全隱患,有效解決了一些積弊已久的老大難問題,人民群眾拍手稱快。形成好的黨風政風行風,根本還要靠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進一步調整優化機制,創新完善制度,規范權力運行,從嚴管理干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切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讓人民群眾更加感受到社會的公平與正義。
3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讓群眾廣泛深度參與
群眾在改革中的參與度,直接關乎改革成敗。要通過構建立體化的群眾參與機制,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改革的全過程引導組織群眾縱深參與,為改革凝聚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構建社會參與機制,讓人民群眾最大程度地參與和推動改革。改革開放本質上是人民群眾自己作出的選擇。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切忌脫離群眾做方案、關起門來搞改革。改革決策要組織群眾參與,對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改革舉措,要採取多種方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在群眾利益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完善多元決策機制,不斷擴大公眾對改革決策的參與度,增強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在我區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群眾普遍期盼解決教育失衡等問題,自治區黨委、政府廣泛聽取意見,積極引導群眾參與討論,作出了實施廣西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八大重點工程的部署,切實回應群眾“有學上”和“上好學”的新期盼。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經驗表明,群眾中蘊藏著推動改革的豐富智慧,改革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聰明智慧。要充分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基層實踐創造,及時總結基層經驗,從人民群眾豐富多彩的探索實踐中尋找破解難題的辦法。要加大改革政策的宣傳力度,主動為群眾解答改革難題,澄清改革誤區,引導改革方向,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形成合力。
構建利益協調機制,確保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個不同群體的具體利益關系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調節。改革不可能使所有人都受益或所有人同等程度受益,但總體上看,任何一項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須使多數人受益。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不可避免地產生物質利益的多樣化,群眾利益訴求的多樣化,這就需要建立一個統籌兼顧的利益協調機制,對各種具體的利益關系和內部矛盾進行調節。要堅持總體受益,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有機統一起來。制定實施各項改革措施,要正確反映並有利於妥善處理多種利益關系,充分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在此基礎上,優先考慮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要正確處理講求效率和注重公平的基本關系,建立健全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的利益分配機制,做到推動發展更有效率、促進社會更加公平。
構建風險防范機制,最大程度降低改革風險。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經“箭在弦上”。改革沒有回頭路,隻能逢山開路、遇河架橋,勇往直前。必須看到,改革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形勢、復雜的矛盾交鋒和多元的利益訴求,稍有不慎,極易引發負面效果。全面深化改革既要在思想上敢於突破,也要在方法上積極穩妥,在事前謀劃中深入調研、小心求証,充分考慮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把各種可能的因素想深想透,把各種應對的辦法想細想實。要建立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對事關群眾切身利益,可能引發利益沖突的重大決策、重大事項,始終做到堅持群眾標准,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具體操作中,要堅持做到凡是損害多數群眾利益的,凡是得不到多數群眾理解和支持的,凡是方案措施不細致不配套的,一律不予出台,以減少給社會造成的風險和對群眾利益造成的損害。
構建監督評判機制,以群眾評價來督促推動改革。改革為了人民,也應該由人民來評判。必須堅持人民的評判標准,改變過去一些改革“自說自話、自做自評”的評價體系,擴大群眾在改革進程中的話語權,以群眾意見和群眾標准自下而上地倒逼、督促、推動改革,確保改革始終沿著造福群眾的正確方向健康發展。建立群眾對改革的全過程進行跟蹤問效機制,通過多種形式組織群眾對改革成效進行跟蹤評估,將民意反饋、群眾監督的結果作為完善改革措施的重要依據。
全面深化改革,機遇與挑戰並存,動力與壓力同在。我們深信,隻要在改革中堅持和走好群眾路線,就一定能譜寫全面深化改革的輝煌新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