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高虎城:在對外開放中踐行群眾路線

高虎城

2014年03月24日14:16  來源:學習時報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果斷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實現了我國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作出部署,我國對外開放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商務部黨組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深刻認識到,隻有植根於人民群眾,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對外開放才能永葆生機、蓬勃興旺。

在對外開放中踐行群眾路線,須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這一重要論述,為群眾路線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也為在對外開放中更好地貫徹黨的主張和服務群眾指明了方向。

在對外開放中堅持黨性,就要堅決貫徹中央部署,努力為黨長期執政拓展外部發展空間。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高舉改革開放偉大旗幟,把對外開放確立為一項基本國策,制定了關於對外開放的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引領億萬人民披荊斬棘,奪取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境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可能關閉”。黨中央堅持對外開放不動搖,穩中求進開新局,新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正在成為中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坐標。

在對外開放中堅持黨性,就要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確保中央政令暢通。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中找准商務發展定位,服務我國經濟長遠發展和黨長期執政。這就要求我們勇於擔當,堅定自信,投身“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不斷深化對外互利合作,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營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今日之中國,隻有確保黨長期執政和國家發展強大,人民群眾才能在利益上有保障、政治上有依靠。

在對外開放中堅持人民性,就要尊重人民群眾首創精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堅持人民性,從來都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著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利益導向,那就是要真心實意向群眾求教,千方百計拓展發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

在對外開放中堅持人民性,其要求非常具體、非常現實,因為每一項貿易政策、每一次對外談判,背后都牽動著千百萬產業工人、農民兄弟,都牽動著他們的家庭、子女和生計。因此,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在商務部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一個嚴肅的政治原則,是一個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商務部黨組班子整改方案中,我們明確提出黨組成員每年都要抽出一個月以上的時間深入基層調研,聽取群眾意見,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努力使我們的政策措施和各項工作更加符合實際,更加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意願。隻有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保障,黨和國家的事業才能永續發展。

我國對外開放的偉大歷程,本身就是群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回顧我國對外開放的歷程,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一部對外開放的歷史,就是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億萬人民群眾共同參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就是我們黨在新時期譜寫的踐行群眾路線的光輝篇章。

我國對外開放大體上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1978年至1991年以沿海開放為重點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以設立經濟特區為標志,我國抓住“亞洲四小龍”產業結構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外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彌補了資金、技術缺口,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樣板和經驗。第二階段,是1992年至2000年對外開放加速向縱深推進和全方位區域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階段。這一階段,我國抓住了發達國家機電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勞動密集型環節向外轉移的機遇,實施一系列鼓勵擴大開放的政策,外資開始大規模流入,對外貿易持續增長,貿易結構不斷優化。無論是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還是創新合作模式,如設立中新蘇州工業園區等,都集中了基層和群眾智慧,是中央對群眾加快發展生產提高生活水平積極性的因勢利導。第三階段,是2001年至今的對外開放快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重要標志是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我國可以實現與多邊經貿體制的接軌,享受多邊談判的成果﹔可以通過開放自身市場,使我國企業獲得進入其他國家和地區市場的機會﹔可以通過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維護自身權益﹔可以通過多邊爭端解決機制,解決貿易糾紛。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獲得了穩定有利的國際經貿環境,開放型經濟進入發展最快的時期,綜合國力大幅提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經過36年的對外開放,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大對外貿易國、第二大吸收外資國、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外開放在促進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同時,也為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對外貿易吸納的直接就業達8000萬人,外商投資企業就業超過4200萬人。對外開放讓人民群眾以更加自信、更加從容的姿態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對外開放的歷史告訴我們,搞革命離不開群眾路線,搞改革開放同樣離不開群眾路線,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依然離不開群眾路線。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