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高虎城:在對外開放中踐行群眾路線

高虎城

2014年03月24日14:16  來源:學習時報

參與經濟全球化,堅定維護國家利益和群眾利益

上世紀90年代后,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我國順應時代潮流,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加快對外開放,積極促進中外共同發展,極大維護和拓展了國家利益和人民群眾利益。

打造全球高水平的“制造中心”,增進人民群眾福祉。伴隨經濟全球化,資金、技術、市場、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和配置更加活躍,國際產業轉移不斷深化和發展。我國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配套齊全等綜合優勢,通過吸收外資和發展加工貿易,2010年我國制造業產出佔全球的比重升至19.8%,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目前,我國工業制成品貿易超過美、日,佔全球比重超過10%,有1000多種產品出口額居世界第一。吸收外資是我國參與國際分工、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之一。截至2013年年底,中國累計批准設立外資企業78萬家,實際利用外資1.5萬億美元。近年來,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不斷加劇,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持續高發。商務部注重在應對貿易摩擦中踐行群眾路線、維護群眾利益,以2013年應對歐盟對我國光伏產業“雙反”調查為例,我們爭取了國內95家重點企業支持,統一力量應訴抗辯,保住了我國對歐200多億美元的出口和在歐主要市場份額,避免了國內40萬人的就業受到沖擊。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拓寬強國富民渠道。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國家提出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走出去已從初期的工程、人員走出去,發展到技術、資本、產業、文化等全方位走出去。對外投資流量由2002年的27億美元增加至2013年的1005億美元,累計派出各類勞務人員近700萬人次。對外投資合作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增長,緩解了國內資源不足和產能過剩的矛盾,改善了人民群眾的生活。僅“十一五”期間,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2萬億美元,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超過6000億美元,不僅獲得了國際市場、資源,保障了國內經濟發展,也促進了當地就業和經濟發展,實現了互利共贏。隨著我國海外經濟利益不斷增加,境外安全與風險防控問題凸顯,2011年利比亞戰亂發生后,商務部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與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千方百計保障我國的人員安全和財產安全,緊急安排3萬余人員迅速撤離,切實維護了我國相關企業和人員的利益。

全面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使人民群眾獲得實惠。近年來,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自由貿易區不斷涌現,成為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的重要力量。面對新的形勢,我國明確提出“實施自貿區戰略”。經過10余年的發展,我國自貿區建設從無到有,由近及遠,已與東盟10國、新西蘭、瑞士等國家和地區簽署了12個自貿協定。以自貿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區域經濟合作,在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產生了積極效應,特別是取消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生活用品的進口關稅,增加了社會福利,改善了消費水平,使人民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中更好地踐行群眾路線

深入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維護和拓展群眾利益,是商務部必須擔當的重大政治責任。

培育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實現從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變。2013年,我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但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國貿易結構不合理、產品技術含量低、總體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我國勞動力、土地等各類要素成本持續上升,勞動年齡人口總量開始下降,資源、能源、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粗放型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在此背景下,我們制定政策要更加接地氣、集民智,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使我國的比較優勢從“數量、價格優勢”向“質量、效益優勢”轉換。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央統攬政治、外交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深化同周邊國家互利合作、營造良好周邊環境的戰略契合點,是實施新一輪擴大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要舉措。落實中央這一重大戰略構想,要充分調動好各地各部門積極性,發揮好各自特色和比較優勢,夯實雙邊經貿合作基礎,以分類施策為重點,運籌好大周邊對外經貿合作策略。

維護好多邊利益,加快建設自貿區升級版。當前,在多哈回合談判達成“早期收獲”的同時,區域經濟合作如火如荼,主要發達國家加緊實施自貿區戰略,特別是美國的“兩洋”戰略,將對世界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我國要積極維護世貿組織,同時也要以周邊為基礎,加緊自貿區升級版布局。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務實開展經濟外交,提升靈活運籌對外經濟關系的能力,努力創造於我有利、空間廣闊的外部環境。

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應當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人口環境資源硬約束正在不斷強化,勞動力、土地等傳統競爭優勢減弱,我國產業鏈低端的一些產業開始向他國轉移,中高端產業還在起步和爬坡階段。在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今天,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十分重要。在這一過程中,隻有堅持群眾路線,激發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性,逢山開路,遇河架橋,才能進一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不開放沒有出路,在已有開放成就上固步自封,同樣沒有出路。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群眾中蘊藏的無窮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對外開放實踐中,為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而不懈努力。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