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黃小軍:深刻認識和解決好 “最后一公裡”問題

2014年02月14日16:40  來源:雲南日報

如何認識和看待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從我們的實際情況來看,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還普遍存在。聯系群眾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雖然離得不遠,但還是有距離。我們絕不能小視“最后一公裡”的問題。優秀的馬拉鬆運動員,他的競技能力就表現在跑好最后一公裡上,跑不好最后一公裡,再優秀的運動員也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前功盡棄。我們與群眾“最后一公裡”的距離,實際上不是太近,而是太遠,遠到我們看不到群眾日常的生產生活情況,遠到感受不到群眾日常的疾苦冷暖,遠到群眾要跑很長的路、流很多的汗來辦事、來請求幫助。這個“最后一公裡”,講述的是距離,表現的是一種隔閡,暴露的是一種感情。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干部,應該與普通群眾保持“零距離”,就是要在群眾當中,心貼心、手拉手,不應該存在“最后一公裡”的問題。這“最后一公裡”,讓每一名黨員干部深刻反思。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我們要讓思想靈魂、黨風黨紀、政風政紀來一次急行軍,向著群眾的疾苦跑步前進,以最快的速度消除這“最后一公裡”的距離,真正融化在群眾當中,真正和群眾在一起,真正做到密切聯系群眾,真誠地服務群眾,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要通過這次教育實踐活動,解決這“最后一公裡”的問題,真正和群眾心連心、手拉手,一起向前沖。

如何才能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真正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

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要發揮領導帶頭作用,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先鋒模范作用,努力建設服務型黨組織,全力打造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干部隊伍。責任明、方向正、作用顯,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特別要體現在各級黨組織的責任落實和一把手的作用發揮上。

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要始終突出問題導向。聚焦“四風”問題,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題。聯系群眾、服務群眾,最終的落腳點是要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在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必須堅持主題不變、鏡頭不換,始終突出問題導向,堅持反對“四風”,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問題入手,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問題,把改進作風成效落實到基層,真正讓群眾受益。要堅持問題排查不到位不放過,問題解決不到位不放過,堅持開門搞活動,以問題整改開局亮相,以問題整改注入動力,以問題整改交出答卷,堅持標准,嚴格把關,不斷擰緊螺絲、上緊發條,切實解決脫離群眾的問題、服務群眾不到位的問題、侵害群眾利益的問題,下大力氣解決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的問題,確保活動不虛不空不偏、不走過場,努力取得人民群眾滿意的實效。

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要以以解決“四風”問題為突破口,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這次教育實踐活動提出“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總要求,既形象生動、內涵豐富,又一語中的、切中要害。貫徹好這個總要求,必須堅持聯系實際,以整風精神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要徹底打消怕抓辮子、怕扣帽子、怕丟面子、怕傷和氣、怕穿小鞋、怕丟選票的思想顧慮,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投入到批評和自我批評中去。

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要堅持深入基層一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首先要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一線,了解群眾所急所需所盼。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到基層一線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建立聯系群眾的長效機制和工作制度,將深入基層一線作為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工作,抓緊抓實抓出成效。要到一線去接地氣、知民情、找問題,切實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在深入基層一線的過程中,不但要“身入”更要“心入”,帶著感情下去、帶著問題下去、帶著責任下去,與基層干部群眾打成一片、連成一體,將基層一線作為改進作風、解決問題、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主陣地,幫助群眾解決發展上的“最后一公裡”問題。

解決聯系和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問題,要以人民利益為最高價值取向,把宗旨意識融入解決群眾利益問題中。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最大優勢是聯系群眾,這種聯系是心靈相通、呼吸與共、肝膽相照的血肉聯系。時代進步了,聯系群眾也應與時俱進,不僅把群眾當親人,而必須在這個基礎上設身處地去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盡心竭力為人民謀利益。要緊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結合雲南實際,全面推進雲南第一批活動中確定的“十二件實事”和“八項重點工作”,讓各族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全面落實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制度,大力推廣“插甸經驗”、“孟連經驗”、“綏江經驗”,抓實“三深入”、“四聯戶”工作,繼續選派新農村建設工作隊和常務書記,開展“三同”體驗民情,找准服務群眾的著力點,健全完善縣、鄉、村、組四級為民服務體系,圍繞“八有”目標分級分類創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實施扶貧開發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把聯系和服務群眾工作越做越實。

(作者系省社科院馬列所所長、研究員)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閆妍)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