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貫徹群眾路線高端調研·在美好鄉村建設中造福千萬農民

張寶順:駐村蹲點的調查與思考

2014年01月21日09:18  來源:光明日報

2013年10月13日,張寶順來到蕭縣白土鎮費村集體蔬菜大棚種植基地,實地察看蔬菜種植情況,並與鄉親們一起栽培黃瓜秧苗。

調查人:張寶順(中共安徽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

我們常有這樣一種感受,每當工作遇到困惑的時候,到基層走走看看,便會眼前一亮,群眾早就開始探索和創造了。我們要始終堅持問政於民、問計於民、問需於民,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從基層的鮮活經驗中啟迪思路,在群眾的豐富實踐裡汲取營養,集中人民的智慧力量去建設美好鄉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農村發展、農村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我們要結合實際,全面貫徹,持之以恆,切實做到一張藍圖不改變、咬定目標不放鬆、強力推進不懈怠,不斷開創美好鄉村建設的新局面。

安徽是農業大省、農村人口大省,農村和農民的小康,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全局。2012年9月,安徽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五句話”總要求,作出了建設美好鄉村的重大決策,目的就是著眼更高目標,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2013年10月12日至14日,我來到宿州市蕭縣白土鎮費村駐村調研,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向群眾問計問需問民生,對美好鄉村建設有了更加真切的認識,對如何在新的起點上推進美好鄉村建設有了新的思考。

現狀:今日鄉村換新顏

開展美好鄉村建設一年多來,全省各地、各部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學謀劃,精心實施,有序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各地以中心村建設為龍頭,共規劃建設586個重點示范村,一批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產業興旺的美好鄉村基本建成,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口,大力推進垃圾和污水處理,近萬個自然村開展了環境整治,農村臟亂差狀況得到初步改觀﹔以興業富民為目標,深入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村級集體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干部群眾普遍反映,開展美好鄉村建設以來,農村路寬了、水清了、村庄漂亮了、產業提升了,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得到了真正實惠。

這次我駐村蹲點的費村就是美好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費村地處皖北山區,下轄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4880人,總面積近26平方公裡。“荒山禿嶺和尚頭,倒流河水到處流,沿岸沖走河灘地,十年九澇不保收”,曾是費村真實而無奈的寫照。10月12日下午,我來到這裡看到的卻是一幅優美的田園畫卷:一灣清澈的河流穿村而過,一幢幢漂亮的小樓錯落有致,一條條平坦的道路四通八達。村庄規劃井然有序,村容村貌干淨整潔,鄉親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我住的農戶家是個兩層小樓,男主人郭春雷在皖北煤電集團祁東礦上班,妻子在村蔬菜基地管理大棚蔬菜,一雙兒女在中學讀書。郭春雷給我算了一筆賬:他一年工資5萬元、妻子工資19000元,另外還有農業收入2300元、各種惠農補貼388元,總收入7萬多元,生活水平比過去大大提高。

在駐村的3天裡,我先后走訪了十幾家農戶,召開了鄉鎮干部、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座談會,面對面了解村情民意。大家向我介紹,村裡從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入手,從農民最期盼的地方做起,辦了很多好事實事,全村80%的人家住上樓房,水泥路、自來水、有線電視等實現戶戶通。特別是針對農村環境問題,以村庄建設、環境整治為抓手,聘請專人清掃收運垃圾,投資興建雨污分流管道,對垃圾和污水實行集中處理,徹底改變了“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家裡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的現象。同時,村裡以“五好文明家庭”“六好媳婦”等評選表彰為抓手,引導村民參與文明創建,營造了家庭和睦、鄰裡和諧的良好風尚。我走訪了“六好媳婦”孫秀雲家和“五好文明家庭”陳世昌家,看到了文明和諧鄉風美的喜人圖景。鄉親們都稱贊,美好鄉村建設帶來了往常想都不敢想的巨大變化,確實是惠及廣大農民的最大民生工程。

期盼:攜手共建好家園

在和費村鄉親們的朝夕相處中,目睹農村的發展變化,傾聽基層的願望心聲,更加真切地了解到鄉親們對美好鄉村建設的熱切期盼,也讓我強烈地感受到,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隻有把工作的著力點和群眾的期盼點緊密結合起來,把好事辦實、把實事辦好,才能贏得群眾的衷心擁護。

⒈期盼完善基礎設施

穿村而過的倒流河是費村的母親河,也是當地唯一一條河流。由於上下游水位落差大,1966年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水閘。這座費村大閘使用至今,當年刻下的“共產黨萬歲”標語清晰可見,但其水利功能早已退化,閘上大橋也成了危橋。村黨總支書記陳明華說,村民一直想重修大閘,但力不從心,申報水利項目好多次,也都沒有成功。與費村一樣,許多農村的基礎設施都比較薄弱,特別是在山區、庫區,已有的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服務功能嚴重老化,抵御災害能力較差,保障水平明顯下降。同時,由於自然環境惡劣,農民居住分散,新建基礎設施存在線長、面廣、成本高、難度大等問題,這些都給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不便。2011年秋天,我到大別山區的霍山縣農村蹲點調研,當時有不少村民向我反映使用小水電的苦惱:“一到高峰時段,電力就不足,空調、冰箱隻能當擺設,看春晚也隻能看個縮小版,屏幕隻顯示一半……”經過了解,我發現,全省不少山區都存在電力不足、電壓不穩的情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省委、省政府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了全省6個山區縣、36個鄉鎮、60萬人口的小水電自供電網問題,鄉親們再也不用為用電鬧心。2012年5月,我到同是大別山區的岳西縣訪貧問苦,馬石村的管山村民組坐落在大山深處,90多戶群眾隻有一條砂石路與外界相連,陡峭難行。鄉親們說,山裡資源豐富,但苦於交通不便,商販不願上山收購,隻能靠背扛肩挑運到山下賣,還有個小伙子在城裡談了對象,姑娘來了一看山路如此艱難,扭頭就回去了。在大山深處,一條路對農民群眾真是重要。后來通過協調,在多方努力下,修好了一條長8.5公裡的水泥路。目前,全省已興起了新一輪交通建設的熱潮,從中可以看出,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是農民群眾的迫切願望,也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抓手。

⒉期盼拓寬致富門路

費村黨總支書記陳明華告訴我,如今全村人均純收入已近萬元,其中農業收入2600元,務工收入7000多元。村民致富主要靠兩條腿走路:一條是部分農民在家種植大棚蔬菜,另一條是多數農民外出打工經商。10月13日下午,我來到村民張德俠管理的集體蔬菜大棚,與鄉親們共同栽培黃瓜秧苗。有村民告訴我:“一畝園(產值)能頂十畝田。”這種嫁接的水果黃瓜生長期為10個月,畝產可達3萬多斤,市場價能賣5、6萬元,效益非常可觀。目前費村集體流轉400畝土地種植大棚蔬菜,村集體年收入近200萬元。在此基礎上,村裡筑巢引鳳,引入一家企業投資興建現代觀光農業示范園及農家樂旅游項目,發展前景不錯。但是,當地大棚蔬菜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帶動農民奔小康還有不小差距,鄉親們非常渴望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進一步拓寬致富途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

⒊期盼扶持全民創業

費村村民孫善勝是農村的能工巧匠,他帶著40多人的建筑隊活躍在十裡八鄉。如火如荼的美好鄉村建設給他們提供了廣闊舞台,他們攬的活更多了,錢也更好掙了,除非天寒地凍,一年都不停工。如今,他們的建筑隊已經注冊成立公司,走上了正規化發展的路子。在和孫善勝交流時,我希望他以創業帶動就業,在全民創業中帶領更多農村青年發家致富。農村像他這樣的能人還有不少,有的發展勢頭不錯,有的卻面臨一些困難。在村民座談會上,就有一些群眾表示,想創業但創業難,特別是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較為突出,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還未真正形成。我們必須不斷完善、認真落實相關政策措施,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鼓勵和支持他們放飛夢想、干成事業,為美好鄉村建設增添活力、增強后勁。

⒋期盼繁榮鄉村文化

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既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形式。在費村蹲點期間,每天晚飯后都能看到,不少農村婦女在村裡的廣場上伴著歡快的音樂跳起廣場舞。鄉親們說,這兩年,廣場舞等活動在農村像城裡一樣流行,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但從幾次調研情況來看,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文化設施方面,很多農村隻有集中興建的農家書屋、農民活動室、籃球場等少數幾種設施,而且缺乏有效管理和維護,實際使用效率不高。在文化活動方面,農民娛樂主要是看電視,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活動非常有限,扎根農村的文化活動更是非常稀缺。在文化隊伍方面,缺乏本土文化人才,隻能靠城裡的文化下鄉,遠水解不了近渴。這些都造成農村文化生活總體比較貧乏,廣大農民都希望能有更加豐富多彩、更加貼近農村實際的文化生活。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