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徑:統籌打好組合拳
通過走訪調研,我深切感受到,開展美好鄉村建設,群眾是歡迎的,路子是對頭的,讓我進一步堅定了推進這項工作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美好鄉村建設仍然任重道遠,特別是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農民群眾的積極性還沒有充分調動起來,主體作用發揮還不夠好﹔一些地方領導精力和財力投入還不夠到位,工作進展還很不平衡﹔一些村庄規劃做得比較粗糙,鄉村特色不明顯﹔資金、土地等要素制約較為突出,長效建設機制還沒有形成,等等,必須高度重視,認真加以解決。結合蹲點調研的所見所聞所思,我覺得當前推進美好鄉村建設,關鍵是打好組合拳,以推進美麗鄉村試點省建設為契機,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為方略,以增加農民收入、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以村庄建設、環境整治和農田整理為突破口,協調推進產業發展和社會管理,將廣大鄉村打造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農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園。工作中,必須強化以下幾個重點:
第一,要把中心村規劃建設作為龍頭工程,著力引導人口集聚。
當前,農村人口和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自然村落的集聚是大勢所趨,中心村將是未來農村人口的主要載體。推進美好鄉村建設,必須把中心村規劃建設作為重中之重。按照我省城鎮化率可能達到的最高值65%來計算,未來鄉村常住人口大約有2300萬人,以每個中心村平均1000人計算,全省總共需要建設15000個左右中心村。這樣,從2013年開始,每年重點培育1500個左右中心村,經過10年左右的努力,美好鄉村建設就可以覆蓋到全省所有鄉村。在中心村建設模式上,現階段應當主要以改建、擴建為主,並優先選擇鄉鎮政府駐地村、特色產業村、交通干道沿線村、重點景區周邊村、歷史文化名村以及城市規劃區外的遠郊村進行規劃建設,但不能用行政手段強行推進村庄合並,搞大拆大建。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土地整治整村推進、塌陷區治理、行蓄洪區搬遷、扶貧遷建等重大項目的實施,新建一批中心村。在中心村建設內容上,要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整體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著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備、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新型農村社區。目前,我省有20多萬個自然村,今后仍將有一定數量的農民生活在一般自然村。因此,在著力培育建設中心村的同時,必須兼顧一般自然村的治理。由於一般自然村普遍規模較小、布局分散,而且空心化趨勢明顯,應以環境整治為主,不宜做較大規模投入,以免造成新的浪費。
第二,要把鄉村環境整治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建設生態家園。
優美的環境是美好鄉村建設的最直觀體現。從調研情況來看,我省還有不少農村臟亂差的問題較為突出,農村環境整治是美好鄉村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必須作為主攻方向,採取切實可行的舉措,有序、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這其中,首要的就是解決農村垃圾污水問題,因為垃圾隨意傾倒、污水隨意排放,不僅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而且會對群眾健康造成很大損害。費村正是由於做到了垃圾污水集中統一處理,才使環境變得那麼優美。所以,我們要把解決好垃圾污水處理問題,作為衡量美好鄉村建設的一條重要標准,加大資金投入,完善衛生設施,建立“戶分類、村收集、鎮運轉、縣處理”等不同類型的農村垃圾處理模式,選擇符合各地實際的低成本、高效率污水處理模式,做到無害化處理。同時,找准區域性突出環境問題,以沿河、沿路、沿景區環境為重點,大力推進整鄉整鎮、跨區連片環境綜合整治,並統籌結合採煤塌陷區治理、濕地修復保護、地質災害防治、小流域綜合治理等工作,全面提高鄉村生態涵養功能,美化鄉村田園景觀。農村環境整治,短期見效容易,長期保持很難,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環境衛生管護力量薄弱。破解這一難題,首先應將農村環境衛生管護費用納入財政預算,逐步形成以村集體和農民自籌為主、政府補貼為輔的籌措機制。其次要加強農村保潔員隊伍建設,鼓勵有條件的鄉鎮推動衛生保潔向農村延伸覆蓋,支持規模較大、基礎較好的農村社區發展農村物業,積極探索用“花錢買服務”等市場辦法,解決好農村環境衛生的長效管護問題。
第三,要把興業富民作為根本目標,著力發展農村經濟。
農業農村的發展,產業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否則村庄建設得再美也會缺乏生機,甚至會成為新一輪空心村。因此,建設美好鄉村,必須把農村產業發展、農民就業增收和村庄整治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把農業內部挖潛和拓展外部空間有機結合起來,多渠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形成“村美人富”的良好局面。現在,“一村一品”已經成為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新亮點,既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又提升了農業整體效益。下一步,我們要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結合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著力擴大“一村一品”專業鄉、專業村覆蓋面,推動特色農業加快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方向,這方面的重點是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化資金投向,扶持一批帶動力強的企業和合作組織,促進他們與農戶建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從而更好地讓農民分享農業增值收益,更有力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近年來,我省鄉村旅游發展步伐加快,已佔到全省旅游業的半壁江山,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應當進一步加強規劃引導,以做大做強鄉村旅游品牌為方向,推動鄉村旅游規范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從全省情況看,“大包干”之后,各地集體經濟普遍薄弱,難以為村內公共事業提供必要的保障,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政策措施,通過統一經營新增耕地、盤活集體建設用地、發展集體物業等方式,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
第四,要把管理創新作為重要保障,著力營造和諧環境。
文明和諧鄉風美是美好鄉村建設的內在要求和更高目標。隨著我省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村庄撤並和新建步伐加快,以血緣和宗族為紐帶的傳統鄉村社會結構和治理結構受到較大沖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迫切需要因勢利導,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總體上,應圍繞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完善村民自治組織設置,加強農民理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等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水平。我省是勞務輸出大省,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的問題較為突出,必須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給留守群體更多關心關愛,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的靈魂,要把鄉村特色文化傳承作為美好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結合文化強省建設,有效發掘、保護和開發農村優秀文化資源,進一步弘揚具有安徽特色的傳統農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近年來,農村賭博、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封建迷信等風氣有所蔓延,應當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教育引導農民破除陳規陋習,積極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培育鄉村文明新風,使美好鄉村建設成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第五,要把尊重農民意願作為基本原則,著力發揮主體作用。
美好鄉村建設涉及農民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必須以對群眾高度負責的態度,始終把握正確的工作導向,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確保健康順利推進。自部署開展美好鄉村建設之初,我們就要求把尊重農民意願貫穿於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重大事項必須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真正讓農民自己做主、讓群眾打心裡感到美。從一年多的實踐來看,總體上情況不錯,但也有些地方貪大求洋、不顧條件蠻干,出現了搞整齊劃一、裸牆穿衣、屋頂戴帽等問題,面子雖然好看卻不實用,老百姓難以接受。對此,我們及時進行了糾正,要求絕不能代農民決策,堅決杜絕強迫征用農民土地、強迫農民上樓、強迫拆遷農民房屋等錯誤做法。並進一步強調,美好鄉村建設指標只是指導性的,不是硬性要求,具體建設數量、建設周期由各地自行申報﹔考核的重點在群眾滿意度上,而不是重在催進度、搞評比。美好鄉村建設本來是為老百姓辦好事,如果出力不討好、群眾不領情,那就是執政水平不高的表現。因此,必須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發展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村建設規律,統籌考慮區域實際差異,切實從農民最期盼、最需要的地方做起,努力打造一批一村一景、各具魅力、群眾贊許的美好村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