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秦光榮: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政治本色問題

2014年01月02日09:50  來源:《求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實到全部工作中,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這一重要論述,進一步體現了黨的宗旨性質的核心要求。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群眾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不僅是態度感情問題,更是政治立場、政治本色問題。能否始終做到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檢驗黨員干部黨性是否堅強、作風是否優良的首要標准,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必須牢牢把握的一條主線,直接關系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敗。

對“孟連經驗”的思考

承認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定性力量,承認人民群眾的實踐主體觀、認識主體觀、利益主體觀、權利主體觀和價值主體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集中體現。這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經過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歷史檢驗,被証明是顛扑不破的真理。2008年,雲南孟連縣發生了震驚全國的“7·19”干群沖突事件。究其根本原因,就在於一些干部群眾觀點樹得不牢,“屁股坐歪了”、“腦子想偏了”、“作風漂浮了”。“孟連事件”發生后,我們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教訓,教育當地干部牢固樹立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與教育引導群眾相統一的觀點,及時擺正位置、端正態度,堅持面對面做工作,最終實現了干群關系的根本性好轉,創造出“孟連經驗”,譜寫了黨群干群魚水情深的新篇章。基於對“孟連事件”的深刻反思,省委從2011年底全面加強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推動全省各級黨員干部在深入基層中感知、感受群眾所思所盼,踐行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理念﹔同時,每年選派兩萬名左右干部組成新農村建設工作隊,住村入戶幫助工作,從符合條件的黨員干部中選拔近萬人擔任村(社區)黨組織常務書記,履行抓基層黨建、群眾工作等職責。通過兩年來的工作,各級黨政機關、黨員干部與群眾的聯系普遍得到加強,作風明顯好轉,在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中,增進了對農村的認識和對群眾的感情。

“孟連事件”到“孟連經驗”的轉變,以及群眾工作取得的新成效,深刻地啟示和教育我們: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群眾觀點都不能丟、不能忘,越是在深化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深水區,越需要保持對人民群眾的赤子之心。隻有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才能堅信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和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從而正確把握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時刻擺正自身位置,增強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才能在思想上筑牢抵制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的“防火牆”,把實事求是、艱苦創業、勤儉節約這些黨的優良作風傳承下去、堅持下來。這要求我們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切實打牢學習教育這個基礎,真正從思想和靈魂深處解決好廣大黨員干部的認識問題,使大家更加清醒地認識“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這一基本問題,深刻理解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血肉關系,始終視群眾為衣食父母,以植根於內心深處的真摯感情和群眾觀來指引我們的一切行動,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分享到:
(責編:吳斌、程宏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