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胡威:做好網絡問政 踐行群眾路線

胡 威

2013年11月12日14:56  來源:遼寧日報

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正在深入開展。 “上網聽民意、下網解民憂”,利用互聯網了解民情、為民辦事,成為新形勢下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做好網絡問政工作,要堅持“四個貫穿始終”。

做好網絡問政,要把真心聽取民意貫穿始終

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國網民數量達5.91億,其中手機網民4.64億,互聯網已成為民眾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和發展趨勢。

網絡具有及時、高效、成本低的特點,越來越多的群眾希望通過網絡表達訴求,達到解決切身利益問題的目的。做好網絡問政,推動社會管理創新,必須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願望,堅持利用網絡平台知曉民情、吸納民意、解決民憂。

一是真心了解民意。盡管網絡平台不能代替領導干部俯下身子、深入基層的種種實干,但能更好地表達民意。因此,要充分發揮已有的人民網、民心網、東北新聞網等媒體留言板作用。各級黨委、政府要安排專職人員及時瀏覽留言、處理分辦,建立網絡問政和辦理回復工作常態機制,實實在在地解決網民反映的問題,認真吸納網民對建設富庶文明幸福新遼寧的意見和建議。二是真正重視民意。在重大決策中,要充分考慮和聽取各界群眾的意見、建議,變被動介入為主動參與。出台重大決策和重要政策,要第一時間在相關門戶網站公開發布,並組織有關部門負責人與網民直接對話,面對面答疑解惑,真正重視民意。三是真誠吸納民意。圍繞群眾普遍關心的城建環保、文化教育、社會治安、醫療保障等民生問題,開展“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活動,廣泛征集具有針對性、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建議,把真誠吸納民意轉化為踐行群眾路線的自覺行動。

做好網絡問政,要把解決實際問題貫穿始終

群眾通過網絡反映訴求,其目的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因而,回應群眾利益訴求、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是做好網絡問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方面,網絡問政完善了群眾訴求表達和民生求助的渠道,確保廣大群眾話有處說、苦有處訴、難有處解、事有處辦。另一方面,網絡問政有利於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

網絡是虛擬的,社會是現實的。網民的期待不是停留在 “我問你聽”、“我問你答”的表達快意上,而是希望所反映的問題能得到及時解決。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健全機制,扎扎實實地解決群眾反映的切身利益問題,有效保障和改善民生,從而不斷增強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據人民網《地方領導留言板》今年上半年統計,該欄目1-6月份共收到網民留言64014條,主要集中在城建類(佔10.5%)、交通類(佔10.4%)、教育類(6.1%)、三農類(佔5.6%)、環保類(佔4.9%)等方面。在城建類別中,反映居民小區建設長期停工、住房質量以及小區配套設施建設問題的留言最為集中,約佔50%﹔在三農類別中,涉及耕地問題的留言約佔40%﹔在教育類別中,涉及中小學教師工資拖欠、編制、養老等留言約佔50%。因此,各級黨委、政府有責任緊緊圍繞群眾反映強烈的這些重要民生問題,花大力氣多辦實事,下真功夫多解難事,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眾,切實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努力把解決網民提出問題的過程,變成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把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的過程,變成群眾長期受益的過程。

分享到:
(責編:姜萍萍、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