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授黨校》雜志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
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通過改革發展為人民群眾造福,豐富和發展了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創造和積累了新的經驗。在全黨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進一步弘揚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形成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群眾路線的根本要求,是黨的工作作風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在全國隻有50多名黨員。深入到工人和農民群眾中去發展壯大自己的組織和力量,是擺在黨面前的首要任務。1922年7月,黨的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指出:“我們共產黨,不是‘知識者所組織的馬克思學會’,也不是‘少數共產主義者離開群眾之空想的革命團體’……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裡面去。”大革命高潮興起后,中共中央執委會於1925年10月召開擴大會議,討論通過《組織問題議決案》,又進一步強調:“中國革命運動的將來命運,全看中國共產黨會不會組織群眾、引導群眾。”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把重視發動和組織群眾的思想認識轉化為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逐步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1928年6月,黨的六大把爭取群眾作為黨在當時的總任務,要求“耐心去做群眾工作,深入群眾中去發展黨的政治的影響”。同年10月,毛澤東在為中共湘贛邊界第二次代表大會起草的《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決議中詳細論述了群眾基礎對於開展革命斗爭的重要性。1929年9月,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提出了“群眾路線”的概念,指出紅軍應該善於發動群眾、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斗爭,走群眾路線,幫助群眾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權。12月,毛澤東在古田會議上強調:“紅軍決不是單純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滅敵人軍事力量之外,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至於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的任務。”1934年1月,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寫道:“要得到群眾的擁護……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痒,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
抗日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更加成熟和完善起來。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告誡全黨說:“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於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1943年6月,他在《關於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科學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內容和實施辦法,指出:“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於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
在此基礎上,黨的七大把“和人民群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作為黨的三大優良作風之一,視為共產黨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報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他還強調:“二十四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凡屬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凡屬錯誤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不相適合,都是脫離群眾的。”“我們的代表大會應當號召全黨提起警覺,注意每一個工作環節上的每一個同志,不要讓他脫離群眾。”“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和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這些論述,標志著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正式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