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聯系群眾作風的新發展
得民心者得天下。黨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使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信賴、擁護和支持,也贏得了在全國范圍內掌權執政的歷史地位。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和廣大人民群眾一路同行,艱苦創業,攻堅克難,始終保持了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堅持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對新形勢下繼續保持和發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進行了新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
新認識。密切聯系群眾,首先是一個世界觀的問題。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相繼就這個問題做出過新的重要論述。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要發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等重要思想,強調黨的各項政策和工作,必須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中關於群眾路線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要求。強調,黨的三大作風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我們黨的最大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各級領導干部時刻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正確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絕不能以權謀私﹔要把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絕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要堅持群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絕不能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迫命令﹔要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與人民同甘共苦,堅決反對揮霍浪費,貪圖享受。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求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強調“能否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驗……中國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支持、保証人民當家作主,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在國際形勢深刻變化和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的情況下,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增強憂患意識,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做到勤政廉政,更好地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利益,更好地體現我們黨的先進性和國家政權的人民性,永遠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始終為人民執好政、掌好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強調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前進道路上,一定要堅持從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准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要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共同利益、不同群體特殊利益的關系,切實把人民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民政策,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讓群眾時刻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懷。
新創造。密切聯系群眾,也是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根據客觀形勢的發展變化,認真研究和切實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實現群眾路線的創新,取得了重要進展。
從習慣於搞政治運動向注重制度和法制建設轉變。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曾長期以階級斗爭理論為指導,沿用大規模群眾性政治運動的方式,解決人民群眾內部所發生的各種意見分歧與矛盾,結果釀成一系列的冤假錯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久,中央即明確宣布不再搞群眾性政治運動,並且於1980年通過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取消了其中關於公民“有運用‘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權利”(簡稱“四大”)的規定。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國內和黨內也曾經發生過“姓資姓社”、“姓公姓私”等關於改革性質的爭論,甚至出現過學潮和動亂,但是,黨堅持不搞政治運動,力求通過制度和法制的途徑解決前進路上遇到的問題。比如:黨中央在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的同時,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落實僑務政策,台胞、台屬政策,黨外知識分子政策等,在此基礎上重新闡述新時期愛國統一戰線。同時又實事求是地解決了由於階級斗爭擴大化造成的歷史遺留問題:在城市,從原工商業者中區別出70多萬名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恢復他們的勞動者身份﹔在農村,為440多萬地主、富農摘帽,並且消除對地富家庭出身子女社會成分的歧視。這些舉措,不僅使2000萬當事者結束了長期受歧視的壓抑生活,享受到應有的公民權利,也使全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政治平等、生動活潑的局面。此外,從1979年起還基本停止了中學畢業生上山下鄉的政策。這一系列政策,改善了黨同這些社會群體的關系,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實現具體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的轉變。從黨的領導層面看,強調黨的領導是政治、思想和組織領導,通過制定大政方針、提出立法建議、推薦重要干部、進行思想宣傳、發揮黨組織和黨員的作用、堅持依法行政,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明確提出黨委要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集中精力抓大事,支持各方獨立負責、協調一致地開展工作﹔明確提出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規范黨委與人大、政府、政協以及人民團體的關系﹔明確提出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黨的全部執政活動都要尊重客觀規律,尊重人民意願,遵守法定程序,嚴格接受監督﹔要求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方針,不斷完善黨委內部的議事和決策機制﹔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從一線部門和基層黨員干部的工作方法來看,主要是:在經濟工作中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轉變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由習慣於靠上級、找領導逐步轉變為抓信息、找市場﹔在與群眾打交道時更加注重採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加強服務的方法﹔在處理矛盾和糾紛時更加注重擴大基層民主和運用法律的手段。
重視運用現代信息交流技術引導社會心理。上世紀90年代后期,現代通信技術和多媒體在我國迅速普及,改變了人們的學習、生產、生活和交往方式。現代信息交流技術屬於人類認識自然世界的新成果,任何政治勢力都可以運用它們進行社會動員和對社會群體心理發生影響。黨一方面通過法制手段加強對有關技術的運用和管理,另一方面重視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密切黨群關系的工作,營造有利於黨群關系的宏觀環境。如建立黨建網站、網頁,利用網絡建立空中課堂,開通各類電話熱線拓寬干群聯系通道,利用手機群發技術,在必要時向群眾傳遞黨的信息等。如今,這些技術已經在黨群關系建設中被廣泛運用並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