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姚教授非常全面的給我們介紹了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背景和意義。我想問一下姚教授,“為民務實清廉”是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主要內容,可以說也是根源,您是怎麼理解這個觀點的?
姚桓:這次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定位這三個要素,為民、務實、清廉,非常有特色。首先是為民,為民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出發點,也是一個落腳點,反映了什麼?“為民”反映了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必然執政為民,同時“為民”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要求。這裡我覺得理解應當到位,為民和依靠人民要緊密地結合起來。毛主席有一句話特別經典,毛主席說:剝削階級講愛民同愛牛差不多,剝削階級沒有一個同志傻到不愛老百姓的,他們愛民就跟愛牲口一樣,因為他需要牛耕田和擠奶。但是毛主席解決我們不一樣,我們本來是人民的一部分,我們是人民的代表。所以毛主席從唯物史觀的高度解釋了共產黨的群眾路線,來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為了人民。所以“為民”是首要的,另外我覺得提出“為民”特別有針對性,因為我們黨面臨考驗和危險,四大考驗,執政考驗、改革開放、發展市場經濟和外部環境的危險﹔產生了四個危險,精神懈怠、脫離群眾、能力不足、消極腐敗。這個危險裡最大的危險還是脫離群眾的危險,所以有必要針對這個,群眾路線教育活動把“為民”放在突出位置,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務實”,“務實”也非常重要,“務實”反映了我們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是黨的群眾工作的路線和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相依為命,隻有務實才能為民。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從實際出發,貫徹執行正確的政策﹔另一方面又要有一種扎扎實實的工作態度、工作作風,來把工作搞好,讓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真心實意的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這裡確實需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做到務實,領導干部要正確認識政績,現在干部都渴望出政績,這可以理解,但是政績怎麼來的?是干出來的不是喊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所以真心實意的干,用務實的態度干才能貫徹群眾路線。
“清廉”非常重要,清廉應當說是我們干部從政的一個底線,首先是清廉。其實這個問題要說到古人我覺得有很多思想火花值得我們汲取。有這麼一個白袍點墨的故事,我跟網友介紹一下,就是宋朝有個官員叫洪邁,他讀過一首詩,大意是一個非常干淨的白袍子如果被墨點了一個點,即使用江水整天的洗也洗不干淨,所以洪邁得到一個啟示,他說我的形象我的人格我的政生就像一個白袍,我非常要珍惜,如果我不廉潔染上墨點一生洗不干淨,所以他60年恪守這個意思,做到了為官清正、清廉。
古人這樣,那麼我們共產黨干部更應該這樣,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權力來自人民就應當為人民服務。權力具有兩重性,可以成為為人民服務的工具。但是如果缺乏制約、監督,也可能成為謀私的手段。權力是可以腐蝕人的,而且這種腐蝕跟給人帶來的利益成正比,所以越位高權重越不能以權謀私,所以強調清廉,我覺得特別的重要。
另外從做好工作的角度來說“清廉”也是重要的條件,為什麼?我們領導干部做工作,一個前提是讓群眾信任你,這個時候領導干部需要有人格力量,人格力量是做好工作的基礎。中國古代官員也很重視這個。當權者他的言行對群眾的感染、激勵、教化作用特別重要,過去有句話“勾踐棲山中,國人能致死”。還有一句話上能同甘苦下能共安危。所以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領導者率先垂范,身正令行,保持廉潔,那就使你的工作產生一種放大效應。反過來說如果自身不廉潔,就像有人說的台上他講,台下講他,人家根本不信,所以沒有清廉,群眾路線就是一句空話。
所以這三個要求,“為民務實清廉”,我覺得從理論邏輯上就是群眾路線特別基本的內容,但是實際生活中又是現在突出的問題,確實是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所以我覺得講群眾路線教育,抓住“為民務實清廉”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