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2010年我们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教育大省的地位、教育强省的战略、教育富民的方针“三个不动摇”的总体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省教育事业特别是高教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动力。今天我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研究解决当前全省高校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启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再添一把“助推力”。
前一段时间,我专门安排相关部门,围绕贯彻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有针对性地解决好高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解决好校风、学风、师德之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了一次联合调研。从调研的情况并结合我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当前我们必须在五个方面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明确任务、有所作为。
一、怎样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院校
近年来,全省高教系统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建设科教强省为目标,扩规模、提质量、抓改革、增活力,陕西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要清醒地看到,我省高校多,有特色的高校并不多,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就更少,这主要是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我省高校普遍存在着三个值得重视的倾向:
一是办学思路功利化倾向。现在,社会上存在着浮躁之气,校园里同样也存在着浮躁之气,一些学校盲目跟风赶潮,热衷于搞短平快,什么热门就搞什么,什么吃香就争什么,把学校当成学历交易场所,靠规模争得学校的地位,靠规模获得收益扩大学校建设,精力没有放在办什么样的高校、怎么样办学上,影响了整个社会对高教事业的观感。我认为,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宏学、启智、立德、树人,它的投入在当下、作用在未来,关系我省的长远发展和公民的素质提升。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大学,需要很长时间的规划和努力,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把市场原则奉为圭臬、把立德树人弃如敝屣。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路子,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切实让陕西高教的这张“名片”保值增值。各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始终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认真厘清学校的发展思路和方向,持之以恒地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拓展大学功能、积累文化底蕴、熔铸大学精神。要从长计议,科学定位各自的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每个高校都要想一想,我们的大学100年后还在不在、200年后还能发展成什么样,没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特色的高校终究会被淘汰。要真正把学校发展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来谋划,放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长河中来考量。
二是学科设置同质化倾向。一些高校办学方向不清晰、特色不鲜明,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定位,急着搞规模扩张、忙着跑升格晋位、争着改学校名称,导致各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既分散了抓优势学科的时间和精力,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极大浪费。据统计,目前全省大多数二本以上院校都设有外语、经管等专业,省属40多所公办院校中有30多所开设了艺术类专业,近10所民办院校中60-70%的专业设置相同。近几年理工类学生占我省高校招生总数的55%左右,且就业率较好,而文史类、艺术类等专业分别占32%和8%左右,且就业率相对较低。我们一定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大学?大学的灵魂在“大”,是大师、大家汇集的地方,是真理之大、科学之大、人文之大,而不是规模之大、校园之大;大学的根基在“学”,在于学术精神、学问通达、学业竞进、传授知识。离开了大师、大家,离开了“学”,规模再“大”也没有用!麻省理工、巴黎高师到现在还叫学院,加州理工学院只有1000余名研究生和900余名本科生,但它们依然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学府;而我们的一些学校贪大求全,动辄占地上千亩、院系几十个、学生数万人,但学术地位、科研成就相距甚远,这怎么行?下一步,我省高校首先是扬长避短、错位发展。要坚持立足实际、分类指导,按照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学院等不同类型层次,进一步明确各高校的定位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在哪里,清理整合优化学科资源,强化重点领域师资配备,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逐步减少非特长的专业,真正让我们的大学特色鲜明起来、个性凸现出来、办学精力集中起来。其次是靠人才、提升水平、打造品牌。要培养和引进学科带头人,靠学科水平提升学校的特色。从教育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公布的2012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看,我省参评的一级学科除西安交大、西工大、西北农林科大等高校的个别重点优势学科能进入全国排名前10外,绝大多数都排在20、30名以后,一些学科还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这样的结果与我们高教大省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我们一定要把人才作为高校发展战略,把学科建设作为全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挖掘自身潜力,加大工作力度,下决心、下气力建设一批品牌学科和精品专业。
三是管理方式行政化倾向。当前高校普遍存在行政与学术连体、职位拔高学位的现象,有职级的教授往往比普通教授在报项目、评职称等方面享有更多方便,造成一些人不安心学术研究而追逐行政职务;有的当了行政领导还要争着搞课题,但很少有精力研究思考学校发展和管理、学科建设等;还有一些老师争着搞科研、带研究生而不愿意在课堂上给本科生授课,等等。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主要是高校行政化氛围太浓,管理体制僵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体制发挥得不够好。这需要我们通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个是配强书记、选好校长。党委书记、校长要厘清职责、各负其责。党委书记要配强,除了个人德才条件、政治水平外,特别要具有统筹协调抓总的能力。校长要选好,应该在本校有造诣、有成就、有威望、有行政管理才能的教授中产生,校长的办学理念、治理能力、研究水平,对高校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回顾中外大学发展史,可以说每一所知名大学的发展都与一些高山仰止的名字紧密相连。为了选好高校带头人,今年省上专门制定下发了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的三个文件,进一步理顺了党委书记、校长的职责分工。各高校党委书记要发挥好学校发展管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得到不折不扣贯彻执行。校长作为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很多都是学问家、科学家,但当了校长就要立志做教育家,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主动从教学科研中跳出来,集中精力抓好学校管理、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工作。今后校长实行任期制,任期结束退出岗位,继续搞科研教学,不再实行跨专业、跨校际的横向交流。一个是优化内部管理体制。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学术发展规律,规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权责关系、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坚持回归教学和学术本位,注重发挥专家学者作用,尽可能地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科研的干预。一个是推进依法民主治校。教育主管部门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变审批管理为监管服务。各高校要加强民主管理,推进校务公开,发挥好党代会、教代会的作用,调动和发挥好教职工参与学校建设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