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维文 哈文 朝文
      手机官网
    
站内搜索:

主办: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国共产党新闻>>群众路线网

赵正永在第二十一次陕西省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暨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8月19日)

2013年11月27日08:24  来源:陕西日报

  三、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什么样的学生是合格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方兴未艾,当时强调的是政治统帅,比如1960年全国学联报告对学生的要求就是又红又专、红透专深。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积极投身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勉励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我理解,这既是对全体青年的殷切期望,也为高校培养人才指明了方向。

  做好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青年人可塑性很强,学校应该创造什么样的氛围和环境?要弄清楚以“90后”为主体的在校大学生心里头在想什么、成长中需要什么。我感到,要突出把握好三个群体性特征:其一,思想更加多元。当今世界迎来全球化浪潮,各种观念大碰撞,各种文化大交融,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众多的选择性,而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猎奇心理较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容易受到误导。通过对全省20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有10.8%的学生信仰宗教,且人数还在逐年上升。其二,性格更加自我。“90后”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备受呵护,普遍不愿吃苦,欠缺集体意识、奉献精神、责任观念,有的追求物质享受、崇尚穿用名牌、盲目攀比消费,个别学生甚至把炫富当成乐趣。据调查,现在49%的学生认为自己奉献精神“一般”或“比较弱”,对是否愿意毕业后到西部或基层就业,33.9%的大学生表示“一般”,18.7%的“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其三,心理更加脆弱。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一些大学生仍然保留着“天之骄子”的固有印象,往往会在较高成长期望与激烈竞争环境的冲突中产生心灵困惑,特别是对就业等问题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抗压能力。调查显示,大学生遭受挫折想结束生命的占1‰,比例之高令人忧心。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工厂”,是决定“产品”质量的关键一环。面对上述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我们一定要主动适应、及时跟进,用新的理念、科学的方法来雕琢学生、磨练学生、成就学生。一要注重知行合一。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贴近学生身心特点,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加强科学思维、独立思考的训练,摒弃“填鸭式”的灌输,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要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等活动,落实面向基层的就业鼓励政策,引导大学生在火热的实践中增长本领、锤炼意志,到基层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实现价值。二要注重以人为本。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疏导厌学厌世、焦虑躁动、偏执激进等不良情绪,关心关爱困难家庭、单亲家庭、残障家庭等特殊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走向成熟。梦想照亮人生,有梦想才有动力。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用成功案例激励学生增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同时,要引导学生明白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合理确定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和人生目标,提高应对人生挫折、社会磨砺的自我调适能力。三要注重因材施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要把公平原则贯穿教育全过程,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从学生的学业需要和兴趣爱好出发,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大胆探索,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分享到:
(责编:王金雪、程宏毅)

相关专题

中央精神

理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