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鞏固執政地位的關鍵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從一個革命黨轉型成為執政黨。從革命黨轉型為執政黨,對我們黨來說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因為革命戰爭年代,黨離不開群眾,制定的政策必須從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角度去考慮,才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黨的拼死支持和擁護,使黨擁有了新中國執政地位的合法性。但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打江山容易坐穩江山難。黨取得執政地位后,如何處理好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就成為新中國黨和政權建設的核心問題。打江山過程中,黨處於地位不穩固狀態,如果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支持,不僅江山打不下來,而且黨的組織和黨員還會有被消亡的危險。但坐江山就與打江山有了天壤之別。在革命勝利到來之時,我們的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頭腦異常清醒,在率領中央國家機關從西柏坡進駐北平前,毛主席曾說了一句非常重要且關鍵的一句話,我們要進京趕考了,但我們絕不能做李自成。
建國之初,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對貫徹落實群眾路線的重要性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他們深知水可載舟、水亦可覆舟的道理,為了在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過程中繼續弘揚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制定黨和國家建設與治理方針時,毛主席將“相信群眾,相信黨”作為兩條根本的原理。1956年9月,黨的“八大 ”通過的黨章明確把群眾觀點作為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內容列入其中。至此,我們黨對群眾路線認識完全成熟,並將群眾路線歸納為“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此,堅持“群眾路線”成為黨執政過程中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弊端的重要原則,為人民謀利益始終成為黨和政府全部活動的立足點和歸宿。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們黨堅持社會主義時期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不斷得到發展。但黨在領導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在一些黨員,特別是一些黨員領導干部中滋生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腐敗現象等嚴重脫離群眾的現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這種脫離群眾的現象,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明顯降低,使人民群眾與黨原有的深厚感情明顯減弱,廣大人民群眾對此內心充滿焦慮,反映強烈。黨中央及時洞察到黨內愈演愈烈的脫離群眾的現象,以及若任其發展下去可能會給黨的執政地位帶來的危機,特別是黨中央認真汲取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前蘇共解散,最終導致蘇共執政了70余年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前蘇聯解體的慘痛教訓,將密切黨與群眾的關系擺上了重要日程。
蘇共解散、前蘇聯解體的殘酷現實使黨認識到,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將來擁有,將來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我們黨隻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始終一切相信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始終堅持走群眾路線,始終使黨保持想問題、干事情、做決策都從廣大人民群眾最關注、最期盼的問題著眼和著手,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永久擁護,才能擁有穩固的執政地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更加重視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問題,在全黨開展了以整治“四風”為主要內容的務實清廉為民的思想整風活動,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恢復黨的優良作風,通過狠抓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作風問題,解決好密切與群眾聯系的問題,以最終實現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根本目的。
四、一切為了群眾是我黨的執政目的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黨的群眾路線,有著豐富的內涵,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我黨歷代領導人都對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情況給予了高度重視。毛澤東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更多體現在相信群眾,相信黨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的真正動力上。鄧小平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更多體現在黨的基本路線,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江澤民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更多體現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胡錦濤時代,黨的群眾路線更多體現在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這四位黨的領導人的思想內涵中都貫穿了一個核心,就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既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又體現了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我們黨任何時候都不能失去的法寶。
當前,正在全黨開展的以反“四風”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既是一次清除黨內不正之風的思想整風活動,又是一場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的教育活動。通過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使全黨同志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一切為了群眾是我們黨的執政目的,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今后無論在什麼環境下,黨都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忠實地為全國各族人民報好務,最終帶領他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