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需要我們准確把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理論依據、歷史依據和現實依據,以及具體工作中應遵循的原則。
一、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理論依據
一方面,群眾路線教育實踐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的基本觀點。“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擴大。”唯物史觀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人民不但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且是推動社會發展和變革的決定性力量,一切社會發展和社會變革無不需要由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完成。另一方面,群眾路線教育實踐集中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人民群眾是價值主體的根本觀點。唯物史觀認為人類最高的價值追求應該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是馬克思所勾勒出的嶄新社會,體現了唯物史觀的最為根本的價值訴求。
唯物史觀對於人民群眾是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的基本觀點和判斷,要求我們黨始終堅持“為民”的崇高理念,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放在工作首位。在完成黨的事業和工作中,始終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並且由人民群眾來檢驗和評判我們黨的工作。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有利於廣大黨員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學習,樹立群眾觀點,增強群眾觀念,在思想上對黨的根本宗旨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唯其如此才能在工作中求真務實為政清正廉潔。
二、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歷史依據
追溯群眾路線的歷史淵源,昭示我們群眾路線始終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毛澤東指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在黨群關系上,鄧小平指出要關心群眾生活,重視群眾利益,他提出的“三個有利於”,其中生產力標准和綜合國力標准最終都是以人民利益為標准的。“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到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生活的改善上。”進入新世紀我黨提出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把我們黨作為長期的執政黨的根本追求點明,提出必須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堅持為崇高理想奮斗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一致性,堅持完成黨的各項工作與實現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近年提出的“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關注民生的思想,更是黨的群眾路線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十七大以后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群眾路線教育實踐與群眾路線一脈相承,“為民”彰顯了群眾路線的本質內涵和根本特征,是對“一切為了群眾”的認識的進一步深化,也是對以人為本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上的深度解讀。黨的群眾觀帶有根本性,增強務實工作作風,是對“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持續深化。“清廉”彰顯了群眾路線的時代特征,是新時期群眾路線內涵的進一步深化。其中,“為民”是群眾路線教育實踐的根本要求,“務實”則是能夠達到和實現這一要求的基本路徑,“清廉”是能夠達到和實現這一要求的首要保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