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沈浩(左)在小崗村村民家中幫忙收花生。 資料照片
30多年前,一場發軔於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土地改革,掀起了中國全方位改革的帷幕。由此,敢想敢干、敢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作為一面旗幟享譽全國。
10年前,作為安徽省財政廳的選派干部,39歲的沈浩來到小崗村這片厚重的土地,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他用一腔熱血激活了小崗村一潭春水,直至2009年11月6日,疲倦的沈浩睡下后再沒有醒來……
斯人已逝,但沈浩精神卻在江淮大地上樹起了一面新的旗幟。
探求就裡、艱苦奮斗的求實作風
“這個書記是來干實事的!”
清明時節,江淮大地草長鶯飛、花紅柳綠。漫步在小崗村寬敞筆直的“友誼大道”上,兩旁一座座白牆黛瓦的徽派建筑新居聳立,望著這塊浸染過沈浩心血和汗水的土地,記者的思緒不禁飛回到了10年前。
2004年2月,沈浩帶著組織的重托踏上了小崗村的土地。
“身”入基層、“心”入百姓。上任伊始,沈浩就開始起早貪黑、挨家逐戶地耐心訪談……30多個日夜,將全村100多戶人家門頭“數”了兩遍,對小崗的實際情況更是了然於胸。
小崗究竟該如何發展,怎樣才能盡快走向共同富裕?沈浩以所學專長,結合小崗實際,與村兩委一班人確立了“三步走”的發展規劃,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加快設施建設,發展旅游業﹔跳出小崗求發展,著力辦好工業園。
思路有了,如何干起來?改造村裡“友誼大道”東頭的一條泥巴路,成為沈浩上任后的第一把火。
沈浩沒有採取招投標的形式,而是將全村男女老少組織起來,按勞取酬。這是為了省錢,更是為了喚起每位村民對小崗事業的參與感。
沈浩一有時間就到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漿,什麼活都干。有一次,車子軋倒了水泥模板,剛拌好的水泥熟料洒到地上,一時找不到鍬,沈浩袖子一挽,用手一捧捧把水泥料捧回路基。不久,這條水泥路高質量完成,還節余了一半的資金。
行動勝過千言萬語。一條路修好了,沈浩的形象也立了起來。“這個書記是來干實事的!”村民們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