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回望沈浩:“零距離”的永恆感召

2014年04月15日14:27  來源:新華網

“播種”造福一方

這是現在記者眼中的小崗——

村民樓房規劃有序,漂亮宜居,“農家樂”隨處可見﹔種植繁殖基地遍布各處,大型國內外現代企業聳立原野,小崗村民“華麗轉身”﹔國家4A景區建成,客運穿梭,游客絡繹……

這些圖景,小崗人過去連想都不敢想。

到小崗后,沈浩調研感到,要改變小崗貧窮落后面貌,先要改變小崗人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小農意識,改變落后的生產形式和經營方式,必須大膽改革。

但是,當他在這塊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上探索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時,卻遭到“重走集體道路,否定大包干”的巨大責難和壓力,壓力甚至來自當年冒死摁手印搞大包干的領頭人。

“隻要小崗人真正得實惠,我什麼困難都不怕!”

“過去搞大包干是改革,現在搞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土地產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順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對於認准的路子,沈浩選擇堅持和擔當。

怎樣能讓小崗人改變觀念?沈浩帶著村“兩委”班子成員和幾位大包干帶頭人前往華西村、大寨村等先進名村學習,讓他們開闊眼界,獲得啟示。

得益改革求變,2006年,小崗村人均收入超過5000元,20年沒有跨過的“富裕坎”被一舉突破﹔2008年,小崗村民人均收入達6600元,高出安徽省人均水平39%,是沈浩初到小崗時的3倍!

“沈書記任職6年,是小崗天翻地覆、村民最得實惠的6年。”村民關正錦說。他的新居臨街而建,樓房、店面相連,庭院縱深,經營著土特產店、菜館、農家樂,生意紅火。

“我父親就是當年18個摁手印的人之一,他們改變了過去,單干后就滿足了,沒能與時俱進。沈書記對小崗的一個大貢獻,就是在這裡播下了改革、進取的種子,改變了小崗人的思維,這對小崗的未來意義很大。”關正錦表示。

“金小崗農林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由沈浩在世時洽談引進並獲得成功,今年5月,中國首次承辦的國際樹莓大會將在小崗召開。

“小崗地形、土壤、氣候條件非常適合發展現代農業,我們現有種植面積2000多畝,爭取明年達到1萬畝。按照沈書記和我們的想法,這裡不僅要接納流轉土地的村民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還要建成新型農民培訓中心。”公司董事長訾慶順介紹。

談及這些年在小崗的經營感受,他欣慰表示:“這裡投資環境好,沒有吃拿卡要,辦事效率高,沈浩精神在這裡得到發揚光大。”

沈浩還活著!

生死永遠與共

歷史上,作為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極為有名。明皇陵、朱元璋題寫“萬世根本”的鼓樓等地標無人不知,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鳳陽花鼓盡人皆曉。

鳳陽又是窮出了名的地方,鳳陽花鼓傾訴著“十年倒有九年荒”“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難和辛酸。

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跡紀念館、沈浩墓,是人們探訪的鳳陽新地標。

這些看似不相關的新舊地標集於鳳陽,撞擊出震古爍今的歷史拷問:何謂“萬世根本”、“民心所向”?……

走近位於小崗村公墓中央的沈浩墓,真切感到他與這塊土地的深厚緣分。第一次摁手印,他留下了。又一個3年過去,村民摁下手印將他再度挽留。當小崗村民第三次摁下手印時,他永久地留在了這方土地上!

小崗人用如此傳統而特別的方式,第一次把一位“外鄉”人永遠請入“宗祠”般神聖的祖墓中。沈浩,以他與小崗村民生死不離的“零距離”,書寫了新時代黨和人民血肉相連的感人篇章!

墓園安眠的,都是小崗逝去的先人和鄉親,包括當年“托孤”摁印、敢為天下先的小崗村民,他們的墓碑上,醒目刻著“大包干領頭人”。沈浩和他們在一起,守望著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守望著千百年來的期冀與夢想,守望著共同奮斗迎來的收獲和幸福!

“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這是沈浩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他不變的生命定位和良心叩問。

“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換取小崗村的發展,我將無怨無悔。”堅定的奉獻精神,宣示著對人民的無比熱愛、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

與人民生死與共的人生追求,決定了人民與他生死不離的生命榮光!

“選擇小崗,選擇留下

我的回答很響亮 也很徹底

倘若時光可以倒流

能否再給我三天的時間

身為人子 身為人夫 身為人父

尤其是身為人民的兒子

我對這裡的每一寸土地都愛得深沉……”

默念著人們與沈浩的心靈對話,回望沈浩墓的庄嚴墓碑,一個偉大的聲音震響心中——

“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新華網合肥4月15日電 記者廖翊)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常雪梅)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