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以來全省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紀實

2014年03月17日08:50  來源:河南日報

2009年4月3日,在河南省人才市場,習近平與前來應聘的大學生交談。

2009年4月1日,習近平在蘭考縣焦桐園附近一片綠油油的麥田中,親自植苗、培土、澆水,栽下一棵泡桐。資料圖片

2009年4月1日,習近平視察蘭考時親切看望當地群眾。本報資料圖片

歷史的天空中,總有一些響亮的名字,如恆星般綻放無盡的光輝,給人力量、催人奮進。

有這樣一個人,他離開我們已經整整50年了,但他卻依然鮮活生動、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們的心靈裡、血脈中。他的事跡和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感召、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因工作而忘我,因奉獻而升華。

他,就是焦裕祿。

3月16日,蘭考縣三義寨鄉南馬庄村,麥苗青青,魚塘漾波,新柳依依。焦裕祿當年跋涉的“水淹地”,如今已變成了“蘭考小江南”。村支部書記肖建林說:“2009年習近平同志來蘭考調研,希望南馬庄打造成全國一流的生態村。我們搞循環農業、綠色養殖,生態豬賣到了北京城,有機米走進了大飯店,總書記的囑托正一步步變成現實。”

時光回溯到5年前,2009年3月31日至4月3日,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來河南視察,專程到蘭考拜謁焦陵,致敬忠魂。在全縣干部群眾座談會上,習近平把焦裕祿精神概括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

習近平這樣評價焦裕祿精神:“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永遠是億萬人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永遠是鼓舞我們艱苦奮斗、執政為民的強大思想動力,永遠是激勵我們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深情的話語,深刻的闡釋,在中原大地澎湃激蕩。5年來,全省廣大黨員干部對照焦裕祿,學習焦裕祿,以焦裕祿為鏡子,以焦裕祿為標杆,書寫著新時期大力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嶄新篇章。

精神的火種

——當干部,不求“官”有多大,但求無愧於民

50年前,焦裕祿親手種下的那棵“焦桐”,如今已根深葉茂,四周已蔚然成林。

5年前的4月1日,蘭考大地春光明媚,風和日麗。習近平同志在“焦桐”附近一片綠油油的麥田中,親自植苗、培土、澆水,栽下一棵泡桐樹,表達見賢思齊之心,希望生生不息的焦裕祿精神在神州大地永遠傳承、永放光芒。

習近平動情地說:“1966年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我當時正上初一,政治課張老師念了這篇通訊,我們當時幾次都泣不成聲……今天我終於如願以償來到蘭考,實地感受老一代共產黨人的崇高風范,我心情很激動、很不平靜,很受教育、很受啟發也很受鼓舞,深感在新時期廣大黨員干部更要加強黨性修養,轉變工作作風。”

泡桐無言,迎風挺立。“焦桐”蔥蘢,愈見偉岸。作為焦裕祿精神的發源地,蘭考縣的黨員干部“坐不住”了,“習主席講得真帶勁,趕緊干起來吧。”

全縣三級干部大會上,時任蘭考縣委書記魏治功語氣急切:

“焦書記為我們謀劃的藍圖描繪得再好,不干,變不成現實﹔民心所盼,不可不干﹔機遇珍貴,不能不干﹔精神之源,必須先干﹔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干,一步一個腳印地干,干一件成一件﹔大干快干實干苦干拼命干!”

聽會的人,筆頭子再快也趕不上他的語速快,隻好回去傳達:魏書記說啦,就是讓咱“干”!

一個“干”字,傳達出蘭考基層干部對焦裕祿精神的朴素理解——那就是像焦裕祿那樣心裡時刻裝著群眾,想方設法謀發展,永遠不搞花架子。

在蘭考,時時處處都可以強烈地感受到焦裕祿精神的傳承:這些年,始終叫響“學習焦裕祿,多為民造福”,持續開展“焦裕祿式好公仆”評選,選派千名干部下基層,到群眾中去大調研、大走訪,問民需、辦實事。路寬了,樓高了,游園多了,圖書館蓋了,而縣委大院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老樣子。

紅廟鎮雙楊樹村是焦裕祿同志當年樹立的“四面紅旗”之一,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吳青雲是個有名的“干家兒”,先是自己闖市場身家百萬,后來又回到村裡當支書。他帶著群眾修路、打井、安路燈、建圖書室,四處招商引資,讓這個原來號稱“泥泥窩”的窮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萬元。

說起雙楊樹的今天,他掩飾不住興奮,“我們村的企業已經建到縣產業集聚區了,是個高檔民用紙廠,全體村民參股,已經通過省級環評啦,綠色環保,村裡200多鄉親家門口就能就業。”

“雙楊樹村因為走集體發展的道路,被焦書記樹為‘四面紅旗’之一。現在我們仍然按照焦書記指引的道路,發展集體經濟。我自己掙錢是少了,但雙楊樹的精神又回來了。”吳青雲樂呵呵地說,“你隻要真正為百姓做一點點小事,他們就會記你好長好長時間。”

對於蘭考土生土長的小麥育種專家沈天民來說,5年前和習近平見面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宛如昨日:

“我記得可清楚啦,那天是4月1日,習主席來我們高產攻關研究示范基地。他看得認真,問得仔細,拿著包裝袋端詳好一陣,防偽條形碼都不放過。他親口對我說,你們這種做法非常好,這樣一來,農民就能夠用上放心的種子了。我聽著,心裡那叫一個美。”

5年來,沈天民把習近平的話當作鼓勵,更當作要求,時刻不忘為農民兄弟增收致富育好種、服好務,創新研發出的小麥良種“蘭考198”,2012年畝產超過810公斤,創全國小麥畝產單產最高紀錄。

沈天民說:“習總書記總結焦裕祿精神,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迎難而上。育種是個苦差事、難差事,但再難也要上,再苦也要干,不干,就永遠在窮窩裡翻不了身。焦書記1962年來蘭考的時候,蘭考畝產是43公斤,那時候蘭考人靠救濟糧,靠四處要飯。現在蘭考小麥奪高產、破紀錄、全國供種,變化多大呀!如果再見到習總書記,我一定要請他到試驗田裡再看看最新培育的良種苗。”

精神的動力一旦凝聚起來,就會為實踐注入巨大的正能量。不單單是蘭考,5年前習近平同志走過的地方,都在焦裕祿精神這面大旗的感召、鼓舞下,發生著實實在在的變化:

國家級創新企業中信重工,其前身洛陽礦山機械廠,是焦裕祿曾經工作過9年的地方,廠區的景觀大道就叫焦裕祿大道。2009年習近平同志視察這個有著“中國工業脊梁”美譽的大型企業時,對他們堅定地走高端技術之路,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逆勢而上表示“很有觸動,也很振奮”。

5年時間,中信重工眾志成城,闊步前進,不但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而且全資收購了西班牙公司,把辦事處開到了巴西、智利。如今,中信重工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礦業裝備和水泥裝備制造商,擁有四個“中國名牌產品”。

“每天走在焦裕祿大道上,我們踩著焦裕祿的腳印﹔在他工作的一金工、二金工車間,我們能現場感受到焦裕祿的氣息。”中信重工黨委書記、董事長任沁新說:“焦裕祿精神早已成為我們企業文化的精髓,一代代薪火相傳,轉化為企業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

新鄉縣七裡營鎮劉庄村花園一樣漂亮的農家小院,仿佛還回響著習近平同志視察時鄉親們的歡聲笑語。

這5年,村兩委班子以焦裕祿精神為鏡鑒,以老支書史來賀為榜樣,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帶領全村1800口人,把兩個藥廠干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產品賣到了歐美、日本,現在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肌苷和抗生素、維生素、氨基酸原料藥生產基地之一,出口總量居全國前列。“隻要鉚足勁干,生物醫藥這樣的高精尖,我們農民照樣能夠玩得轉。鄉親們的收入每年也都增長一大截,絕對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村黨委書記史世領自豪地說。

鄭東新區,5年前那隻破繭而出的蝴蝶,如今已經流光溢彩、美不勝收,成為全省高端服務業態最豐富的地區,成為拉動中原經濟區建設的重要力量,成為代表河南發展進步的“燙金名片”。

“‘大玉米’每長高一層,周邊的景致都會發生新變化。看到原先的一片片荒地長出一座座高樓,我打心眼兒裡感到高興。”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大玉米”的鄭州新地標——千璽大廈的建設者、黨員張濤說這些話時,眼睛裡閃爍著喜悅,“當年習主席視察鄭東新區,我就已經在這個工地上了。他在蘭考號召黨員干部學習焦裕祿精神,我們都看了新聞。我既是建筑工又是流動黨員,哪裡蓋樓哪裡跑,啥時有活啥時干,但我覺得,焦裕祿精神任何地方都需要,任何時候都需要。學習焦裕祿,就是立足本職,把咱的活兒干扎實、把腳下的路走踏實。”

五年彈指一揮,五年使命召喚,五年激情滿懷,五年日新月異。

發展環境會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會改變。然而,不變的是對一種理想信念鍥而不舍的追求,不變的是對一種偉大精神矢志不渝的堅守,不變的是對一份殷殷重托念茲在茲的擔當。

——一個共產黨員,如果與群眾的距離遠了,就與黨拉開了距離﹔心中沒有群眾,就不配再做共產黨員

這是一種引領希望的精神——共產黨員始終站在時代潮頭,不畏艱難,引領群眾謀幸福﹔

這是一種民心所向的精神——共產黨員牢牢根植於人民之中,始終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甘苦、共命運﹔

這是一種大膽探索的精神——共產黨員以百折不撓的勇氣和智慧,用偉大的實踐發展著這種精神。

這種精神就是焦裕祿精神!

5年來,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賦予焦裕祿精神以時代內涵、時代特色、時代風採,把焦裕祿精神發揚光大,成為河南干部隊伍作風建設的重要載體,成為廣大黨員干部的自覺行動——

2009年5月14日,習近平同志視察蘭考一個半月后,省委召開紀念焦裕祿逝世45周年大會,並庄嚴地發出號召:

以習近平同志視察蘭考總結提煉焦裕祿精神為契機,進一步在全省上下掀起深入學習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的熱潮,為實現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新跨越新崛起提供強大動力。

5月15日,全省158名縣(市、區)委書記在《河南日報》上聯合發出給全省黨員干部的倡議書:“學習焦裕祿品質,弘揚焦裕祿精神,爭做焦裕祿式干部,爭創焦裕祿式業績。”全省縣委書記帶頭“走千鄉訪萬村”,盡心竭力為群眾辦好事、解難事、干實事。

寧陵縣石橋鎮劉花橋村酥梨合作社社員劉勤聚說起當年的往事如數家珍:“剛開始說村裡搞合作社,我還不積極,想單干。但沒想到縣委書記到俺村跑了好幾趟,親自牽頭搞,我就一點顧慮都沒了。大家擰成一股繩,越干越有勁,越干越美氣,一年下來,比光種地生生多出了兩萬塊錢呢!”

從2010年7月至今,我省又選派近萬名機關干部到經濟貧困村、基層組織薄弱村和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以此作為落實習近平同志指示、踐行焦裕祿精神的有力抓手。

太行深處、大別山下,革命老區、黃河灘區……哪裡還有貧困鄉親,哪裡還要改變面貌,“第一書記”就出現在哪裡。

“干部不領,水牛掉井。”這是焦裕祿的一句名言。現在“第一書記”領著干,黨員干部扎實干,老百姓們齊心干,“領導帶頭,萬事不愁。”絕大多數村都在經濟發展、硬件設施、居住環境等方面發生了顯著變化。問卷調查顯示,群眾對駐村“第一書記”工作滿意率高達98.8%。

鐵的事實証明,我們這支黨員干部隊伍思想是過硬的,骨頭是過硬的,作風也是過硬的。

“然而,縱向比成績不小,橫向比差距驚人,依然是不容回避的事實﹔人口多、基礎大、底子薄的‘河南底色’,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告誡過我們,用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來形容,我們工作中成績是主要的,缺點和錯誤是次要的,當然是可以的。但是,這決不等於隻談九個指頭,不談一個指頭﹔更不等於那一個指頭已經不存在。”鄭州大學教授辛世俊說得很中肯。

進入新的歷史時期,面對“四大考驗”和“四種危險”,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深刻指出黨內脫離群眾的現象,集中表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上。

“四風”問題,在我省同樣存在。一些黨員干部有重形式不重內容、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口號不重行動的形式主義問題,搞文山會海、走過場、做“盆景”、假大空﹔一些干部愛當老好人,信奉多栽花、少栽刺的庸俗哲學,做得過且過的“太平官”,因循守舊的“平庸官”,逃避責任的“圓滑官”﹔還有一些人大手大腳,鋪張浪費,耍特權,搞特殊,甚至滑向腐敗犯罪的深淵。

歸根到底,是這些黨員干部迷失了方向,是群眾觀點丟掉了,群眾立場站歪了,群眾路線走偏了,群眾工作方法不對頭。

“共產黨的干部跟老百姓不能隔著一道牆”,作風建設關系到黨的生死存亡。找准了突出問題,就要對症下藥。嚴格按照中央部署,密切結合河南實際,我省扎實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批活動,我省一以貫之的主題都是“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作為民務實清廉表率”。

2013年7月1日上午,焦裕祿紀念園,鬆柏寄追思,泡桐傳精神,漢白玉紀念碑庄嚴肅穆。郭庚茂、謝伏瞻等省委常委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向焦裕祿墓敬獻花籃,集體三鞠躬。

下午,省委常委會在蘭考召開,省委書記郭庚茂強調:“要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切實把握好焦裕祿精神的實質,把焦裕祿精神作為照鏡子、正衣冠的生動教材,推動活動扎實開展。”

這次活動,是全省教育實踐活動的“沖鋒號”和“動員令”,使活動一開始就與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無縫對接”、水乳交融。

“學習焦裕祿,做到‘六問六帶頭’,這是一次精神的沐浴、思想的洗禮。”省煤田地質局四隊黨委書記緱延民在給分管部室上黨課時這樣講道。這裡所說的“六問六帶頭”,是省委經過深思熟慮明確提出的,也是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中,具有河南特色的“自選動作”。

“六問”,就是在教育實踐活動中,問問自己是否像焦裕祿那樣,始終做到一心為民、真抓實做、敢於擔當、科學求真、艱苦奮斗、廉潔奉公﹔“六帶頭”,就是以焦裕祿為標杆,帶頭學習提高、帶頭服務群眾、帶頭開拓創新、帶頭務實重干、帶頭廉潔自律、帶頭推動發展。

“學習焦裕祿,我們怎麼做?”省直機關大討論、報告會進行得緊張熱烈﹔豫劇現代戲《焦裕祿》,蕩氣回腸,震撼和淨化著黨員干部的心靈﹔焦裕祿紀念園,一批又一批慕名而來的人們前來瞻仰學習﹔《河南日報》推出長篇通訊《永不磨滅的精神聖火——來自焦家小院的報告》,焦裕祿遺孀和后人把他畢生的遵循秉承下去,撼人心魄,催人淚下。

“網絡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要讓群眾信任,就要努力使干群之間情緒無對立、辦事無猜忌、溝通無障礙。”郭庚茂指出。

“一學三促四抓”、“群眾三評”……樁樁件件實實在在的舉措,都是為了真正把群眾請進來,由群眾評價、由群眾評議、由群眾評判,與群眾打成一片。

一大批審批事項權限下放了﹔文山會海、節慶論壇、檢查評比整頓了﹔群眾反映強烈的“三公”經費龐大、濫蓋樓堂館所、大吃大喝現象被當頭棒喝﹔嚴查嚴糾損害群眾利益的案件和當事人,1232名公職人員受到處理。公車私用少了,勤儉節約多了﹔遲到早退少了,熱情服務多了﹔接待應酬少了,下基層的多了……這些變化,正在河南廣大黨員干部中蔚然成風。

正在全面開展的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我省繼續把焦裕祿精神的旗幟遍插基層。兩批活動前后銜接、上下聯動,真正做到主題不變、鏡頭不換。

“河南這個學習典型選得很准。焦裕祿是在河南成長起來的干部,是密切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最好典型,大家對他的事跡很熟悉,以他為鏡子和樣板,更容易反思自己、檢查自己、激勵自己。”中央直屬機關工委研究室何忠國說。

五年來,在省委的大力推動下,焦裕祿這面旗幟,更加高揚,焦裕祿這面鏡子,更加明亮。各行各業都涌現出眾多焦裕祿式的好干部。

分享到:
(責編:常雪梅、權娟)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