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文 藏文 維文 哈文 朝文
      手機官網
    
站內搜索:

主辦: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
承辦: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群眾路線網

培育堅持群眾路線的執政行為文化

陳元中

2014年02月25日14:02  來源:廣西日報

二、清醒認識踐行群眾路線中的行為文化問題

從現實看,踐行群眾路線中存在的行為文化問題,突出表現在文化主體意識不強、文化心理素質不高,導致出現比較嚴重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等問題,上升到執政行為文化層面,則是執政理念、執政方式和行為作風出現了偏差。

文化主體意識不強。執政行為文化是一種特殊的行為文化形式,是由執政黨倡導、培育和弘揚的一種組織行為文化,其文化主體是執政黨組織和掌握執政權力的黨員干部,這就要求黨的干部要具有強烈的文化主體意識。但是,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一些干部對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缺乏文化自信,動搖了一切為了群眾、執政為民的行為理念﹔一些干部在物質利益引誘面前缺乏文化自省,行賄受賄、貪圖享受而心安理得﹔一些干部在地位環境變化后缺乏文化自覺,無視黨紀黨風要求,不顧民怨地追求奢靡之風﹔一些干部在群眾意見強烈時缺乏文化自尊,忘記黨的宗旨,不顧黨的干部形象,我行我素。

文化心理素質不高。現實中,由於文化心理素質問題影響群眾路線踐行的現象比較突出。如:習慣心理,有的干部不是按照黨和政府規范行事,而是順從於不良習慣,或者以民俗民風為借口,游離於黨紀黨風要求之外,不能控制習慣,結果被不良習慣所控制,難以糾正﹔從眾心理,效仿不良行為,搞“四風”﹔僥幸心理,違反規定卻自以為是小問題,缺乏自省自律,結果離黨的要求漸行漸遠。大量事實表明,種種不良行為文化嚴重影響了群眾路線的貫徹執行。

三、培育堅持群眾路線執政行為文化的著力點

不斷強化群眾路線教育,增強群眾觀念。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性質和宗旨在群眾工作中的反映,是執政黨對待群眾的立場和態度,共產黨執政就是為了人民謀利益,依靠群眾才能獲得智慧和力量,才能不斷取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因此,黨的干部必須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把一切為了群眾作為執政行為的出發點和最高准則﹔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虛心向群眾學習,作決策、定政策主動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進一步健全服務群眾制度。黨中央明確提出要“健全服務群眾制度”,抓住整改落實和建章立制兩個關鍵,著力增強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切實做到不虛、不空、不偏,強化制度建設對於堅持群眾路線、服務人民群眾、弘揚優良作風的作用和意義。因此,要著力健全服務群眾的制度,增加服務內容,建立服務承諾,拓展服務平台,完善服務網絡,推進服務群眾的制度化,增強執政為民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提高服務群眾的水平,通過制度建設規范一切為了群眾的執政行為,把深入基層、服務群眾的工作制度落到實處。

創新聯系群眾的方式。一是通過實行協商民主聯系群眾。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完善基層協商民主制度,這就是要求在作決策、定政策,解決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時,堅持群眾路線,到群眾中去調查研究,與基層群眾進行協商,順民意、聚民智、解民憂、惠民生﹔未經調查研究,沒有聽取群眾意見的重要事項不能進入決策程序,把聯系群眾制度納入黨的領導和決策活動等執政行為中。二是通過轉變作風聯系群眾。加強和改進作風建設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有效途徑,必須聚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以作風建設新成效匯聚起推動改革發展的正能量。領導干部要徹底改變官老爺作風,走出機關,真正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如通過推行干部“駐村夜訪”等聯系群眾方式,變“上訪”為干部“下訪”,變“淺訪”為“深訪”,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

(作者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院長,南寧市簽約理論專家)

分享到:
(責編:楊麗娜、秦華)

相關專題

中央精神

理論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