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上強調:“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隻有一心為公,事事出於公心,才能有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才能把群眾裝在心裡,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政在去私,私不去則公道亡。”如何處理好公與私的關系,是古往今來為政者探討最多的問題之一。總的來說,在我國歷史上,崇公、尚公是主流。儒家主張:“至公無私,大同無我,雖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間,而與天地無以異也”﹔墨家認為應該“舉公義,辟私怨”……在歷史的長河中,一心為公者被世代傳頌,一心為私者則為人所不齒。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的中國共產黨,將正確處理公與私的關系作為對黨員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把崇公、尚公的精神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因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
舉一例。大家知道,毛澤東同志是嗜好抽煙的。上世紀60年代,有工作人員打聽到國外有種帶嘴兒的煙能減少有害物質的吸入,便委托外交部購買了兩打,並打算從“公煙”招待費中報銷這筆開支。毛澤東得知后堅決不同意,認為公家的就是公家的,個人的就是個人的,這煙錢隻能從自己的收入中開支。他對身邊工作人員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一個人吃的花的。可是,我要是生活上不檢點,隨隨便便吃了拿了,那些部長們、省長們、市長們、縣長們都可以吃了拿了,那這個國家還怎麼治理呢?”
老一輩革命家公私分明的高貴品質,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始終不渝地堅持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楊善洲等英雄模范人物,無不以克己奉公、一心為公的精神境界和實際行動,樹立起了共產黨人的高大形象,贏得了人民的愛戴。
現實當中,少數黨員干部黨性鬆弛,作風不正——— 或者違背黨的宗旨,由人民公仆蛻變為官老爺﹔或者追名逐利、貪圖個人享受,熱衷燈紅酒綠﹔或者生活奢華、驕奢淫逸,甚至以權謀私、腐化墮落……這種種不良作風和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在思想上混淆了公與私的界限,甚至將私利、私欲凌駕於公利之上,先私而后公,有私而無公。
古語雲:“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隻在公私之間爾。”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從走上領導崗位的第一天起,就要面對各種侵蝕和誘惑,就要面對公與私的考驗。重公還是重私、為公還是為私,不僅決定著個人黨性的強弱、作風的優劣,而且關系黨的整體形象好壞和事業成敗。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經常拿起“公與私”這把尺子,量一量自己內心是否能夠不為私欲所動,不為私情所困,不為私利所惑,量一量自己在工作中是否真正做到了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並在此基礎上自覺把黨性修養正一正、把黨員義務理一理。如此,就一定能“量”出堅定的黨性、優良的作風、興旺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