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風”越遠,群眾越近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我的故鄉貴州,是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度最大的省份。記得家鄉人常說,“我們貴州人窮志不窮,后來要居上”,闊別幾十年,故鄉上得如何?雖然父老鄉親們一直在頑強拼搏,貴州已不斷加快追趕步伐,近年來,幾項主要指標增速均位居全國前列,可喜可賀,但扶貧攻堅任務仍極為艱巨。貴州要上,重點在農村,難點在少數民族地區。“后來居上”先要上到“同步小康”。正如省委書記趙克志說,現階段在貴州“中國夢”的具體體現,就是到2020年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已見寒梅發,復聞啼鳥聲。”看到《人民日報》7月2日頭版頭條報道——“貴州‘大領導’,當上‘小村官’”!
我在貴州長大,深知那裡山有多高,路有多遠,村村寨寨有多窮,省裡的干部要真正沉到村寨去當“小村官”扶貧攻堅,有多難。可這回,干部駐村,應該是實實在在。
一是決心大。省委強調,開展干部駐村活動,就是要讓干部更加接地氣,重心下移惠及基層,打好農村扶貧攻堅戰,激發農村的發展活力﹔二是有韌勁。持續3年,一年一個主題,一年比一年深入﹔三是廣覆蓋。貴州全省17672個村寨,每年集中力量幫扶6000個。要求所有省級干部都有幫扶聯系點,省直部門一對一幫扶全省88個縣,千余名處長一對一聯系全省1446個鄉鎮﹔四是帶頭干。省委書記、省長都帶頭當“駐村干部”﹔五是扎根深。不僅同吃同住同勞動,還要力爭心相連,語相通。
貴州找到了攻堅克難的辦法——沉下去,依靠群眾,發動群眾。
“四風”越遠,群眾越近。群眾越近,辦法越多。干部在群眾工作中接了地氣,工作在深入群眾中有了長進。集中群眾智慧,團結群眾奮斗,“扶貧”就有望扶上去,“攻堅”就可能攻下來,“后來”也能夠“同步小康”。
這點平凡的“故鄉事”,揭示著一個深刻的大道理:馬克思主義向來認為,歸根結底,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群眾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時解放全體勞動人民。人民群眾的覺悟性、積極性、創造性愈是發展,工人階級的事業就愈是發展。
聯系群眾,何以“密切”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能夠不斷戰勝種種艱難險阻,哪怕“黑雲壓城城欲摧”,也能“我自巋然不動”,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最重要的優良作風,也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的最基本的依靠。
那麼,密切聯系群眾,何以真正作到“密切”?
前不久,在紀念王恩茂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上,大家回憶起王恩茂在新疆工作時的點滴往事。
——解放初期,中央派王恩茂到新疆工作。一到新疆,他就下決心學習維語。長期馳騁沙場、出生入死,又已年屆40歲的一員戰將,要坐下來再學另一種語言,其困難可以想象。但王恩茂認為,要和新疆人民打交道,要為新疆群眾辦實事,要把民族工作做到家,語言再難,也要從頭學。
——“文革”期間,王恩茂被降級安排到安徽工作,兩位素不相識的維族老人,千裡迢迢跑到安徽去看望他。“文革”結束后,新疆的少數民族干部向中央建議,希望王恩茂能夠再回新疆主持工作。政聲人去后。王恩茂心中始終裝著新疆各族群眾,新疆各族群眾也始終想念他、信任他。
——“文革”后,王恩茂再回新疆主政。他用一個月時間,6個人兩部車,跑了南疆很多縣,深入基層,深入農牧民家,直接跟群眾接觸。那時他已近70歲高齡,一個老紅軍、老革命、老干部,長時間不辭辛苦地奔波在基層第一線。
——王恩茂的父親是江西的老赤衛隊員,兒子接父親到新疆養病。病重了,葉落歸根,老人想回江西,王恩茂勸老人百年后就安葬在新疆吧,自己將來也要安葬在新疆,和老人在一起。兒子、孫子也要在新疆工作,一家四代人,都要留在新疆。
往事如煙,點點滴滴,朴實無華,卻感人至深。老一輩革命家對群眾就是這樣一往情深,對黨的事業就是這樣鞠躬盡瘁,對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寧和使邊疆富裕起來的大業,就是這樣魂牽夢繞。
聯系群眾,何為“密切”?是心心相印,是世代相交,是水乳相融,是血肉相連。
聯系群眾,何以“密切”?4件往事,形象生動地昭示后人,必須要有一種感情,一種精神,一種熱忱。老一輩革命家都有這種共同的感情,共同的精神,共同的熱忱。這是我們今天在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的同時,應該永遠繼承、不斷發揚光大的傳家寶。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服務在人民。記得那天參加座談會的俞正聲同志動情地說,“我一直在想,新疆工作最重要的是什麼?是新疆各族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保衛祖國邊疆的安寧和使邊疆富裕起來的熱忱!新疆工作有很多困難,新疆工作也十分復雜,現在跟1950年代有很多不可比的因素。但是離了這幾條,我們很多困難會更加困難﹔有了這幾條,我們就可以逐步地克服面前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將無往而不勝。”(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 葉小文)